首页 快讯 > 正文

让知网少一点傲慢

敬一山/文 近日,一则“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在社交媒体流传,多位中科院内部人士证实了此事。这已不是知网第一次引发争议,近10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公开表示对知网的涨价行为“不堪重负”,其中包括北京大学。

很多人呼吁知网应该多点“道德血液”,作为一个学术资料运营平台,不能如此唯利是图。也有人认为,以知网如今的地位,已经涉嫌事实上的垄断,监管部门早就应该出手,对其进行“反垄断”。这些诉求从感情上可以理解,不过真要落地为监管行为,还是需要做进一步辨析,至少要明确往什么方向努力,能有利于学术市场的良性发展。

知网在学术市场的一家独大众所周知,其利润也极为可观。相关企业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毛利率达51.30%。既然各大高校和学术机构有需求,业务又是如此赚钱,为什么知网的竞争对手,比如万方、维普等同类数据库没有充分发展壮大呢?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网早些年用独家授权的方式,完成了数据原始积累。在2009年知网公开的CNKI导报的一篇文章中,知网高层透露,其独家授权的期刊超过1000家。这也就意味着,其他学者要想在网络查询阅读这上千家期刊的文章,都只能通过知网。而早些年这种独家授权,一年所付出的版权费,不过区区几万元。知网就是利用很多学术期刊薄弱的版权意识以及短期利益考量,买断了这些学术资源的网络传播权。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表面上是“愿打愿挨”的市场交易,其实有很多的灰色和不规范地带。比如知网和学术期刊签订的版权转让协议,打包收买了期刊发表的所有文章,但其实没有真正征得作者的同意。也正因如此,去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能够告赢知网,获赔70余万。这一案例揭示的问题,就是知网通过灰色的、廉价的投入,占有了大量学术文章的独家版权。

而要解决知网当下涉嫌垄断的问题,让学术市场更健康,就需要针对这些历史问题拿出办法。当初知网和众多学术期刊虽然签订了协议,可是考虑到这些学术期刊的认知偏差、以及越俎代庖替作者授权的事实,再加上学术文章本应具有的公益性,可以考虑对知网的独家授权明确一定的期限。比如超过15年的文章,就应该允许期刊或作者重新授权,这样既保障了期刊和作者利益,也兼顾了知网过去协议的权益。

用明确网络传播权期限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对新增的学术文章,则不妨禁止必须“二选一”的授权模式。现在淘宝、京东这样的平台,都不能要求网店“二选一”,以促进更充分的市场竞争。像知网这样的平台,当然就更不应该利用其市场地位,变相强迫学术期刊必须独家授权。像中科院这样的单位,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国家资金扶持的,其成果本来应该保持一定的公益性,结果却变成知网的独家资源,然后再用国家的经费高价购买,这种荒诞本身就值得推敲。

当然,学术市场的准垄断,不是中国特有现象。很多媒体也报道过,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出版商,被称是海外版“知网”的Elsevier(爱思唯尔),近些年也因为高收费而遭到众多世界名校和学者们的抵制,目前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毕竟要把众多机构的文章整合起来,提供方便的检索,也需要投入各种成本,而市场化的操作更能保证效率。

所以,一些较为极端的呼吁,比如彻底把知网“公有化”,至少短期内还不现实。可以努力的方向,是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减少独家授权这样有可能催化垄断的方式,让市场更具竞争性,这样知网在收费的时候就能少点傲慢。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