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天下苦知网久矣:你在爆肝熬夜写论文,它却一本万利偷偷数钱

不少网友纷纷感叹,“天下苦知网久矣”。

从89岁老教授8年维权终获赔70余万,到被讨伐高昂的查重费用,最近,中国知网因知识垄断的争议再次站在风口浪尖。

不少网友纷纷感叹,“天下苦知网久矣”。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被知网擅自收录百余篇论文而将其告上法庭,最终胜诉并获赔70余万。随后,知网下架了赵德馨教授所有论文,并不再收录他的文章。

赵教授回应称:“中国知网必须改革,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与此同时,无数网友、媒体,甚至人民日报等官媒对知网的侵权以及“意气用事”作出谴责。

或迫于舆论压力,12月10日,中国知网道歉了。

知网称,将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同时知网还表示,自2019年起,中国知网已开通作者服务平台,所有作者一经实名注册,即可无限期免费使用自己的作品。自2016年起,中国知网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八年前出版的文献。

然而,“借鸡生蛋,一本万利”的盈利模式,以及对发表作品的买断,都令知网备受争议。

时代财经了解到,作家陈应松在12日接受的采访中也表示,中国知网做的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同时,他也打算起诉收录了自己300多篇文章的中国知网。

知网在“拿”走你的论文

不过,对于知网“借鸡生蛋,一本万利”的商业模式,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双向选择。

过去,学术论文作者普遍将知网收录自己的文章作为一种认可,甚至对自己评职称有所加分。“因此大多年轻人不敢得罪知网,他们还要靠知网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有老教授这样认为。

“还不是想要知网的引用率”。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在任教授向时代财经指出,目前知网引用率对高校教师评职称没有任何影响,只是在成果评奖时会作为一个参考因素,证明成果的影响力。

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也向时代财经透露,过去医院评职称,专家会参考你是否在知网发表了文章,但现在已经不是硬性考核了。

换句话说,这只是锦上添花的部分,并非网友们认为的那样必不可少,更不能将其美化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事实上,关于知网擅自收录学术作品的情况一直都存在。

2008年,西北大学硕士毕业生袁瑢就因硕士论文《北寰集团危机管理体系构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被知网擅自收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对外销售牟利一事,将知网告上法庭并胜诉。

直到2011年,知网才开始和各个期刊方取得授权,其中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也就是说,在2011年前收录的著作中,不排除有大量像赵教授这样既未经作者授权,也没有期刊授权的“真空”地带。

此外,知网侵权不仅涉及学术论文,科普文章作者也是受害者。

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目前既是食品行业从业者也是热门科普博主的云无心告诉时代财经,自己有多篇科普文章被收录进知网,而被收录进知网后从未有人联系他关于版权或者稿费的问题。

“他们这么干了好多年,我是去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才知道的,第一次输入我的署名,就有990多篇了”。而截至发稿时,知网中收录的云无心老师的文章已达1007篇。另一位被收录了400多篇的营养师、科普博主阮光锋也表示,知网对他的文章是自动收录的,本人并不知情。

同时,知网在收录时还会对文章进行格式整理,“摘要、分类、关键词什么的是他们自己加的”,看起来就是作者本人配合收录进行的整编工作一样。

在被问及对于知网未经许可就收录他们的文章并且牟利时,二者均表示较为抵触。

“反感至极”,云无心向时代财经坦言“他们收不收录对我完全没有价值”。阮光锋也持相同观点,“从心里来说是比较抵触的,而且我发的不是学术论文,对评职称也没什么用”。而对于是否会像赵教授一样维权,阮光锋表示目前没有这个想法,“真的很耗时间精力”。

事实上,因为平时并不关注知网,更不在意自己的文章是否被收录引用,很多科普文章作者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知网偷偷拿去“赚钱”。尽管现在得知自己被侵权,但大部分在职作者也不愿打耗精力耗钱的“长期维权战”。

知网“拿”的动作很简单,作者们“要”的动作却很难。可谓是侵权一伸手,维权跑断腿。

100元买入的论文,知网可获得200万收入

知网,本是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数据收集,知网是目前中文文献收录最全的数据库,同时也拥有优化查重算法。

自从知网和大部分高校签订长期协议,众多师生慢慢开始妥协、习惯于低价放出版权的行为。小红书上甚至还有详细步骤列出如何向知网申请100元的稿费,“薅知网羊毛”“知网发钱了”。然而事实上,一篇100元的学术论文或能给知网带来228万的收入(下载量*每篇下载价格)。

图片来源:知网截图

可以对比的是,作者为完成一篇论文熬夜是常态。虽然做学术研究、写毕业论文并非单纯为了稿费,但在知网毕业设计体系里,辛辛苦苦几个月,反复修改几万字,最后只值不超过100元的现金稿酬和“面值”过百的检索卡。从论文被收录进知网的那一刻,除了作者名和下载转引的数据量属于你,其他的一切收入与你再无关系。

“100块的成本对知网来说也太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读研究生天天表示。据时代财经了解,以2008年(含)以后的稿酬支付标准为例,硕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为3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6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博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为4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

中国知网隶属的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2021年的半年报显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毛利率高达51.3%。2017、2019、2020年度报告中,其毛利率均高居上市平台各项业务之首,且超过公司整体毛利率两倍以上。2020年,仅同方知网就为上市平台贡献归母净利润超1.92亿元。

低成本、高收费也令曾与知网合作的高校放弃使用。2016年,北京大学就曾因知网连年涨价,费用过于高昂而决定停用知网。仅2010-2016年间,中国知网的使用费就共计上涨约132%,年均涨幅约19%。2019年,太原理工大学亦在官网发布暂停使用中国知网的通知,理由同为报价上涨过多过快。

此外,也有院校如云南大学,选择脱离“知网之网”,选择使用维普毕业论文设计系统,而创始人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甚至不被收录在知网中。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小陈告诉时代财经,他的毕业论文“仅授予学校存档以及基于教学和科研目的,在校园内(图书馆、资料室、校内网)供人浏览阅读的权利”。

知识付费时代,知识就是金钱,但究竟是谁在用知识赚钱?

论文查重降重“又贵又累”

值得一提的是,因毕业论文需查重降重,不少毕业生也对知网充满“抱怨”。

据了解,由于知网系统不对个人开放注册,所以当学生想要进行初步查重和后续降重只有四种方式。尽管部分院校会给一到两次免费查重机会,但实际操作时却常常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学生额外自费的查重,一般是一百元以内的“知网”初稿检测(商家称含知网大部分数据库)、其他学术网站监测(如万方、维普等),还有两百元左右的“知网”定稿查重(商家称含比初稿检测多“大学生联合对比库”和“学术联合对比库”)。

但事实上,所谓的“知网查重”,也没有商家会给出官方资格证,学生也只能靠看评论、问同学等方法确定“靠谱的”商家。

12月11日晚23时59分,知网在其官方渠道发布通告澄清称:知网从不向任何个人销售学术不端检测服务。

“你达到了学校标准的15%其实并没有用,哪怕你查重到了11%-12%,有些老师还是会告诉你再低一点,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自己花钱重新查”,2021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子阳告诉时代财经,老师们普遍会希望论文查重率低于公开标准,最好在10%以下。

此外,有部分院校不提供免费查重,有老师私下要求学生自费查重后提交。

独立撰写毕业论文的子阳首次查重便接近10%,为了保险起见,他仍在某软件购买了两百多元一次的“知网查重”和几次其他学术网站的查重。对比不同价格的查重结果后,子阳向时代财经表示,“并不是越贵、库越多就和学校的查重结果一致了,学校的查重可能更低也可能更高”。这就意味着,在学校不公布具体数据库的情况下,花高价买“与学校检测基本一致”的查重实际上是买个安心。

然而,花钱查重只是开始。降重是新一轮难题。

首次查重接近15%的应届毕业生小李自认时间充裕,选择了在其他学术网站查重的方式。本以为能改一次就过,没想到越降越多,“经常是降了之后会降成跟别的文章一样”。从15%降到2%,花了小李将近两百块钱和整整五天的时间。

对于降重难的现象,年级排名20的子阳吐槽到“就连‘建立模型’‘进行对比’之类的描述性话语都算重复”。

在反复查重降重上的开销也并不只是本科生的痛。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温温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花了两个星期降重,“尤其是实践总结部分”,零零总总花了两百多块钱。

尽管知网官方表示“网络上销售的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均是通过非法或者侵权手段获得的”,但因院校无法给学生提供多次查重的条件,从老师到学生都会为了保险起见而额外进行查重。

重庆大学法学院翟翌教授也曾表示,不少学生为顺利毕业,被迫以高价从“不正当渠道”购买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服务,“严重损害了学生群体的正当利益”。

标签: 你在 一本 它却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