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重组上市为“零”说明了什么?

□曹中铭

截至11月底,今年以来沪深股市没有出现一例重组上市的成功案例。相对于曾经的火爆场景,这一现象的出现显然非常罕见。而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重组上市为“零”的现象,无疑是壳资源价值贬值的有力见证。

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0年,重组上市成功的案例数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中间高两头低的特点。特别是自2017年以来,重组上市成功案例更是只有个位数。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资本市场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有关。

一家企业上市,既可走IPO通道,也可通过重组上市达到目的。此前,一家企业要想通过IPO的方式上市,在历经辅导期与递交上市申请材料后还要排队。由于排队上市的企业数量较多,等待上会审核的时间往往较为漫长,加之即使熬到了上会时间,也可能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不得不无功而返。

而重组上市无疑给企业上市提供了另一条“捷径”,既不必付出历经漫长排队的时间成本,而且对于企业的要求也没有IPO严格。即使后来将重组上市的门槛设置为与IPO“趋同”,但是一些被否企业能够通过重组成功实现上市,也证明 “趋同”毕竟与IPO严格审核的标准有所区别。

于是自2012年开始至2016年,重组上市成功案例较多,这既与当时企业上市排队时间较长有关,也与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进行松绑有关。但是自2017年起,重组上市案例大幅减少,直至今年前11个月出现为“零”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首先,对重组上市的监管越来越严。由于重组上市涉及多方面利益,对上市公司的股价也会产生影响,因此须防范重组上市过程中的内幕交易。而且,重组上市的门槛已从与IPO“趋同”改为了“等同”。对于符合IPO条件的企业而言,与其重组上市,不如直接IPO。

其次,重组上市的重组方案设计复杂、审核时间长,并且方案能否获得证监会重组委通过仍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壳资源股基本上都是业绩平平的个股,其中也不乏问题公司,因此重组上市还面临着重组成本高等问题。毕竟,买壳是要付出代价的。

此外,随着注册制开启试点,企业上市条件明显更具包容性,这无形中会抑制企业重组上市的冲动。更何况,对于优质企业而言,在上市方式的选择上,肯定首选IPO。

重组上市案例为“零”的现象,无疑将使上市公司壳资源大幅度贬值,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而重组上市案例的大幅减少,也意味着对某些欲通过重组上市实现咸鱼翻身,或规避退市的企业而言,其如意算盘将不可能得逞。

未来,随着注册制试点在A股市场全面铺开,还会产生更为积极效果:一是加速劣质上市公司的出清,这显然有助于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也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二是倒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诚信经营,通过良好的业绩提升公司质地与投资价值,这将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增强其持股的信心,反过来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

(作者系财经分析人士)

标签: 说明了什么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