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大幅下调股权激励考核指标,特锐德“甩锅”新能源汽车销量 深交所发问:是否存在输送利益?

大约三年前,创业板“头号选手”特锐德(300001,SZ)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的,推出核心子公司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的增资扩股计划。如今,特锐德突然下调考核指标,引发交易所关注。

11月1日晚间,深交所向特锐德下发关注函,要求其说明子公司特来电股权激励计划中业绩考核指标调整的合理性等相关问题,并问及是否存在刻意降低业绩考核指标向持股5%以上股东、董事、高管等人员输送利益的情形。

就在三天前,特锐德发布公告称,受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影响,特来电预计充电量受到较大影响,公司拟调整特来电2019年股票激励计划中的部分业绩考核指标。

按照特锐德2019年确定的5年考核年限,如今考核期已经过半。在将饱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从考核期拿掉的同时,特锐德还将累计充电量的考核指标由547.5亿度大幅向下调整为304.5亿度。

颇为蹊跷的是,就在8月末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中,特锐德还披露称:“2021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远超市场预期,实现了高速增长。”今日(11月3日),特来电一位相关人士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公司的市场销售情况还行,这个行业未来还是有潜力的。

充电量受影响,“甩锅”新能源汽车销量?

虽然不止一次披露对充电业务发展前景高预期,但在股权激励考核期已经过半的情况下,特锐德突然大幅下调了业绩考核指标。

特锐德10月29日发布的《关于调整特来电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业绩考核指标的公告》显示,基于对公司战略及充电业务发展前景的认可,特来电于2019年初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业绩考核条件为:2019年~2023年特来电云平台累计充电量达到547.5亿度。

调整后的考核标准中,特锐德将2020年度从五年考核期中剔除,并顺延至2024年(即考核期为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同时,累计充电量由547.5亿度调整为304.5亿度。

在累计充电量下调的同时,特锐德方面还将分年度的考核条件大幅降低。调整前,公司业绩考核条件基于2019年~2023年充电量分别达到22.5亿度、45亿度、90亿度、150亿度、240亿度预测;调整后,业绩考核条件变为:基于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充电量分别达到22.5亿度、42亿度、60亿度、80亿度、100亿度预测。

对于调整业绩考核指标的原因,特锐德提到,受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影响,特来电预计充电量受到较大影响。

有些尴尬的是,这与特锐德在3个月前的说辞截然相反。8月30日,特锐德在2021年半年报中称,目前国家相关政策已明确将财政补贴从“补车”转向“补桩”,并引导地方财政补贴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同时加大峰谷电价实施力度,积极引导充电基础设施参与电力削峰填谷,充电行业在市场、政策双重利好推动下,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此外,特锐德在半年报中提及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时称:截止到2021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603万辆,公共类和私人类充电桩合计仅约194.7万个,车桩比约为3:1,充电行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加上国内疫情的有效防控,特锐德的充电业务也随之增长。2021年上半年,公司充电量超过18.6亿度,较去年同期增长83%。与此同时,特来电一位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公司的市场销售情况还行,这个行业未来还是有潜力的。

如今,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完成从补贴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换挡。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的双重推动下,2021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远超市场预期,实现了高速增长。

虽然面临缺芯、限电、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依旧抢眼。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16.6万辆和215.7万辆,分别增长1.8倍和1.9倍。其中,9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更是高达19.5%。

对于公告中所提及调整特来电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业绩考核指标的依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在今日(11月3日)向特锐德方面求证,相关人士表示,因尚未回复交易所问询,目前不方便作出解读。

深交所询问是否存在输送利益

身为“充电桩一哥”,特来电下调考核指标的动作也让市场感到诧异。在大幅向下调整业绩考核指标后,深交所也在11月1日向特锐德下发关注函。

在关注函中,深交所要求特锐德结合2019年、2020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充电桩保有量、新能源汽车充电总量等市场数据,及2019年计划制定时市场预期,量化分析市场实际发展水平与预期水平的差异情况,并结合调整幅度,进一步说明对相关考核指标调整的合理性,以及相比五年考核期,现在就进行考核指标调整的原因及合理性。

同时,深交所要求特锐德结合市场数据分析说明本次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特来电充电桩业务市场竞争力等的发展变化情况,是否起到了“完善公司的激励制度,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本次股权激励计划“充分调动公司经营管理层及核心员工的积极性”的实施目的。

不过,相比于询问上述行业现实情况,深交所关注函中的另一个问题,可能才是特来电考核指标调整的关键因素:要求特锐德结合激励对象情况说明是否存在刻意降低业绩考核指标向持股5%以上股东、董事、高管等人员输送利益的情形,是否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特锐德在2019年1月31日披露的特来电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方案显示,特来电拟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为公司和特来电的董事、中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等对特来电业务发展有较大贡献和影响的人员,总人数为100人。

在实施方式上,本次激励对象拟共同出资设立2家投资平台(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或者法律法规认可的其他形式)作为本次激励对象的持股平台(以下简称持股平台),持股平台以增资形式合计持有特来电5%的股权。

根据特锐德披露的信息,在激励计划授予的特来电股权分配中,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祥、高级副总裁郭永光、陈忠强共计获得29.59%的份额,其他97人占授予权益总量的比例为70.41%。

彼时,特锐德公布的特来电截至2018年8月31日的评估结论显示,评估后特来电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50.03亿元,增值额为45.41亿元,增值率984.94%。

在今年获得十家战略投资者入股后,特来电的估值已经超过百亿。6月21日,特锐德发布公告,特来电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普洛斯、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共涉及10家企业,特来电投后估值达136亿元。这个估值,约为母公司特锐德当时总市值271亿元的一半。

对于关注函涉及的问题,深交所要求特锐德就上述事项作出书面说明,在2021年11月5日前将有关说明材料报送创业板公司管理部并对外披露,并抄送青岛证监局上市公司监管处。对于关注函回复进展情况,11月3日,特锐德董事会办公室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正在准备过程中。

充电桩一哥开始扭亏,市占率却小幅下行

随着电动汽车消费风潮的兴起,以及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的支持,充电桩业务已是资本竞逐的风口。特来电作为行业龙头,也将“独立”提上日程。7月7日,在2021第七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上,于德翔表示,特来电“争取在今年下半年上市”。

去年11月,特锐德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总体战略布局,为更好整合资源,进一步推进公司充电网布局和发展,结合子公司特来电业务发展现状,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分拆特来电至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2020年12月2日,青岛证监局发布消息称,特来电已在青岛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

事实上,此前特来电已有多次融资动作助推独立上市。6月20日,特锐德公告称,特来电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10家战略投资者。据亿欧数据显示,今年1月9日,特来电完成3亿元战略融资,资方为CeninganInvestmentPteLtd、久事投资、GIC、铁发基金、久事金浦、铁发投资;于2020年3月5日完成13.5亿元A轮投资,资方为中国国新、结构调整基金、鼎晖投资、国新控股。

各路资本进入与特来电的业绩向好有关。据特锐德财报数据,2018年~2020年,特来电营业收入分别为3.89亿元、16.60亿元、15.20亿元;亏损额分别为1.36亿元、1.11亿元、7769.6万元。

“特来电做充电投资了70亿元,前几年累计亏损12亿元,现在刚刚进入经营盈亏平衡期”,于德翔曾公开表示,“亏损主要原因是充电桩需要提前投资布局,等待车来充电,设备利用率低。”

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充电桩作为“新基建”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前四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76.7%,行业面临投资大、盈利周期长、初期使用率低等问题。

图片来源:特锐德2021年半年报截图

特来电亏损收窄主要是因为充电量快速增长,而其自身充电桩运营数量遥遥领先,并且资金实力雄厚,所以盈利水平更容易上升。中小企业如果套用其商业模式,不顾成本一味扩张,很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即便作为行业龙头的特来电,其扩张步伐也已经放缓。国际新能源网的信息显示,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在充电桩领域已经完成“设备制造—充电运方案解决”的全产业链布局,且公司2018年称已经实现了充电业务的盈亏平衡,不过其扩张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一位新能源汽车领域观察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充电桩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引领大方向。但是近几年,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三家龙头市占率小幅下行,一方面是公司不再盲目投建,放慢了速度,一方面也是因为更具竞争力的新玩家的加入。

该人士同时表示,目前充电桩运营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充电服务费,企业的收入完全由客户的充电量需求决定。此外,由于存在前期过高的投资建设成本、充电桩布局不合理、运营维护成本高等问题,运营商投资成本回报周期长,短期难以盈利。

每经记者彭斐  每经编辑梁枭  

标签: 深交所 新能源 是否存在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