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神似市值千亿美元的直觉外科 微创机器人上市首日微涨6% 后续能否破解盈利难题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朱洁琰)讯,国内知名手术机器人独角兽微创机器人-B(2252.HK)今日正式在港上市,发行价为43.2港元,开盘下跌7.87%,报39.8港元。截至收盘,公司股价收报45.8港元,上涨6.02%,市值为436.5亿港元。

IPO前,微创机器人宣布完成30亿元战略融资,投资者阵营包括高瓴、CPE源峰、远翼投资、易方达等,其中高瓴持股8.05%,为公司最大的机构投资方。

说到手术机器人,就不得不提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它是目前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中最成功的产品,主要用在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和腹部外科等领域。

微创机器人因其和直观外科业务的高度相似,被看作是中国的直观外科。但由于微创机器人处于产品开发阶段,尚未实现收入和盈利,仍处于净亏损状态。

业务与直观外科高度相似

从产品线上看,微创机器人和直观外科业务高度重合。背靠微创医疗集团,微创医疗机器人在产品布局上一口气覆盖了腹腔镜、骨科关节置换、经自然腔道、血管介入、经皮穿刺五大赛道。

目前,微创机器人旗下三款旗舰产品即图迈、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以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微创机器人的核心产品图迈直接对标达芬奇,图迈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腔镜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微创机器人曾“挖走”了直觉外科的高管,其首席商务官刘雨就是原直觉外科大中华区销售负责人。

不过,达芬奇机器人早在2000年就走向了商业化,而微创机器人的图迈腔镜机器人上市最快要等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

至于蜻蜓眼,其作为为检查腹部、胸腔及骨盆区等器官而设计的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通过细微切口插入腹壁,并在探查时沿途收集影像。2019年10月,使用蜻蜓眼进行的首个胆囊切除术(移除胆囊)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成功完成,成为首个使用中国企业研发的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完成的手术。

而鸿鹄则是专为关节置换手术而设计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现研发主要专注在鸿鹄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即TKA)中的应用,这一手术用于去除膝关节表面的受损软骨及骨骼,并以人工植入物取代。2020年6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了鸿鹄的首次手术。

除图迈、蜻蜓眼和鸿鹄之外,微创机器人同时正在开发脊柱手术机器人、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和TAVR手术机器人,产品组合亦包括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联合开发的一款泛血管手术机器人R-One,以及两款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ANT及MonaLisa。

手术机器人盈利难题何解?

手术机器人在二级市场中是稀缺标的,目前上市的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仅有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的天智航。

但即使是在国内上市了首款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天智航,至今也仍未实现盈利。2020年天智航营业收入为1.36亿元,同比下降40.8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0.54亿元,同比扩大亏损75.95%。

排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2017年至2019年,天智航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0.22亿元、-0.01亿元、-0.31亿元。

微创机器人的亏损同样也在扩大,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六个月的亏损分别为6980万元、2.09亿元和2.42亿元。

一家手术机器人初创公司的负责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对于任何一个新产品或者说比较新的行业而言,要实现盈利都是需要时间的,“比如直觉外科这家公司,它现在是盈利的,并且利润很高,但它在早些年也是没有盈利的。因为刚刚出来一款新产品的时候,相对而言是颠覆了过去行业里一些老的做法,公司需要对研发、医患教育、市场营销等持续地去投入,然后等到一定的时间点之后才可能会盈利,我自己是不会太担心这方面的。”

排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2019年直觉外科营收高达4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净利润也达到13.79亿美元。

不过,即便强如直觉外科,也要经历市场开发这个“难熬”的阶段,它的成就也并非一蹴而就。2000年其产品成功登陆美国市场后,由于当时市场认知度低,会使用的医生少之又少,直觉外科公司也在亏损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04年才首次实现盈利。目前,直觉外科的股价超过355美元,市值超1268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以来,上海、北京的医保局先后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支付范畴。业内人士认为,这或是为手术机器人纳入更大范围内的医保支付进行摸索。随着更多创新支付模式的落地,困扰行业的盈利难题也或许将得到缓解。

标签: 首日 市值 机器人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