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 > 正文

易会满:资本市场要肩负起更高水平开放和推动创新转型的使命

6月18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召开,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表主题演讲。易会满表示,刘鹤副总理发表的重要致辞,既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出现的边际变化,总结了疫情防控中“四个更加重视”的深刻认识;又对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风险应对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九字方针,这对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

深化国际合作

有效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

易会满表示,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正在并将持续对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大家普遍认为这次由疫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兼具了1918年大流感、1929-1933年大萧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特征,应对难度前所未有。面对这一重要关口,我们有必要从历次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深化对危机形成、演变和应对的规律性认识。其中,至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是深化国际合作是有效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挑战。大萧条时期,以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出台为标志,各国采取“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全球贸易急剧萎缩、金融市场急剧动荡,成为诱发深度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经济体以G20等多边协作机制为纽带,推出巴塞尔协议III,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共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有力推动了危机化解和世界经济复苏。实践证明,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全球共同解决方案,各国唯有本着命运与共的情怀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大萧条”的危机重演。

二是专业高效的政策协同是阻止危机扩散和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历次危机的应对表明,迅速恢复市场信心,避免恐慌情绪蔓延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危机救助措施的首要目标和政策着力点。凡是危机中应对比较有效的国家,政府都能够果断出手,通过财政、货币和金融稳定政策的“组合拳”,及时纾困止血,稳定市场预期。这是经济金融体系能够尽快走出危机泥潭,恢复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科学应对当前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震荡提供了有益借鉴,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的。

坚定扩大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易会满表示,面对这次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正加快恢复发展,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总体保持了稳健运行。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坚定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仅没有因疫情而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6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已顺利落地。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与境外机构投资者保持良好沟通、增进相互信任,外资总体保持了净流入。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合作,共同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保持定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科创板制度创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等重大举措正陆续落地实施。

二是坚持科学监管,在充分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体现监管温度和弹性。疫情发生以来,证监会一方面坚持按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和创新发展的机制作用。另一方面,辩证把握监管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体现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的监管导向,较好实现了市场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强化各方协作,着力提升金融治理效能。与历次应对股市风险事件相比,这次资本市场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合力更强,效果也更明显。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加强形势研判,加大了货币、财政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力度。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正常开市和常态化运行,重点领域风险呈边际收敛,市场韧性明显增强,支持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易会满表示,随着疫情影响的持续发酵,未来全球可能出现经济深衰退、金融高风险、要素低流动的不利局面。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维护全球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易会满提出以下三点思考和认识:

直面新起点

易会满指出,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因此出现了暂时性困难。但总的看,国际分工的内在逻辑和市场规律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只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去解决。流动流通是资本的天性,融合发展是金融的主流。“后疫情”时期,我们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坚持相向而行,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共同推进全球金融合作和金融风险防控,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24小时“全天候”接续交易的运行网络,不同时区、不同地域的股票、债券、外汇和大宗商品市场之间高度联动,在为全球经济贸易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交叉传染的特征也日益凸显。春节以来,全球主要市场接连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剧烈震荡。在这次疫情危机未解除之前,这种情况还可能继续出现。在特殊时期,没有哪一个经济体、哪一个金融市场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零和游戏。面对危机和风险挑战,唯有加强合作,守望相助,才是唯一出路。

易会满表示,新的起点,需要新的眼界、新的格局和新的胸怀。中国证监会将继续加强与境外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广泛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共同建立打击跨境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联盟,共同解决加强全球上市公司审计监管合作的路径问题,共同维护各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些也是在新起点上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要求、新内涵。

担当新使命

易会满表示,受疫情影响,全球贸易、投资、消费明显下降,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梗阻,供需两端受挫。面对困境,金融行业必须主动积极作为,更好发挥促进要素资源全球配置、便利跨境投融资活动和支持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能。

一是资本市场要肩负起助力更高水平开放的使命。开放是现代经济体系和成熟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证监会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持续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优化沪深港通机制,扩大沪深股通的投资范围和标的,不断丰富内地和香港全方位多层次务实合作,进一步完善沪伦通业务,进一步拓宽ETF互联互通,共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我们也热忱欢迎各国投资者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中国市场,投资中国市场,在互利共赢中推动全球经济金融融合发展。

二是资本市场要肩负起推动创新转型的使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发展最终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回顾历次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是走出危机的根本所在。这次疫情势必助推新产业新科技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优势,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再连接、再优化、再巩固。证监会将继续推进科创板建设,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许IPO老股转让等创新制度,抓紧出台科创板再融资管理办法,推出小额快速融资制度,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发布科创板指数,研究推出相关产品和工具。

实现新愿景

易会满表示,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疫情终将过去,我们也必将迎来一个历经疫情大考而更加稳健向好的美好未来,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景,也是我们金融人为之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努力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助力经济加快复苏,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超预期的刺激政策。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期,全球流动性充盈甚至泛滥是大概率事件,各主要金融市场将可能共同面临“资产荒”的问题,优质上市资源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应该有更多的担当。我们将坚决贯彻“六稳”“六保”方针,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继续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切实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易会满指出,我们要努力创造中国资本市场良好的发展生态。健康的市场生态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资本市场的总目标,证监会将以贯彻落实新证券法为契机,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着力构建权利义务边界清晰、市场运行规范有序、市场主体诚信自律的制度生态;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尊重市场规律,不做行政干预,更好保护和提升投资者活跃度,形成投融资均衡发展、市场交易高效透明、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的市场生态;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违规保持“零容忍”,严肃市场纪律,净化市场环境。

最后,易会满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肩负新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中国证监会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资本市场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我们将继续支持上海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发展,支持交易所与境外市场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影响力。在支持行业机构做优做强方面,我们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设立或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为外资机构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支持本土机构充分利用上海发展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在优化金融法治环境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司法机关合作,支持上海在证券代表人诉讼、全国性证券期货纠纷调解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建设法治诚信资本市场的示范区。

标签: 易会满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