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中企赴美上市热度不减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近期中美之间摩擦不断,但今年以来赴美IPO的中国企业不减反增,远超去年同期水平。据时代财经统计,截至8月21日,年内赴美上市的中资企业达到32家,而去年同期仅为23家,全年则为34家。

从首发募集的资金来看,2019年募资超过1亿美元的有8只中概股,其中斗鱼以7.75亿美元居首,但今年赴美募资过亿的中概股已有13只,其中,贝壳和理想汽车募资超过10亿美元,分别达到21.2亿和10.9亿美元。

纵观中概股在美股中的表现,今年上市的中概股中仅有11只实现上涨,21只录得下跌,这意味着,这其中有超过65%的中概股破发。而具体到整个中概股板块,在313只中概股中,有178只跌破发行价,占比57%。

在美国提高对中概股的审计要求、TikTok等中国科技企业遭到打压、中概股加速回流的背景下,中资企业为何仍毅然赴美IPO?这又是否会成为中资企业赴美上市三十年来最后的高潮?

对此,时代财经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郑志刚。

郑志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人大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偏向虎山行,中国企业没有退缩

时代财经:在中美摩擦的背景之下,今年已经有32家中资企业在美上市,远超去年同期水平,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推动这些中资企业赴美的动力又是什么?

郑志刚:

上述数据表明,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作为主体,其实要比外界想象理性得多。虽然我国A股围绕上市制度做了一些改革,如新近的注册制,但由于长期的积累,中国企业上市的门槛和平均成本还是很高的。

美股是一个成本和门槛相对比较低的成熟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会选择去美国上市。最近几年新经济企业发展风起云涌,但他们特别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且时间要求也比较紧。如果通过马拉松式的排队等待上市,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发展战略。

在这样一个困难时期,我们很高兴看到很多中国企业没有退缩,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依然向美股挺进。这也说明美股市场还是有吸引力的,而且恰恰也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理性选择。

时代财经:尽管赴美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但中概股的整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破发的中概股数量过半,估值和交投状态也不理想,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郑志刚:

第一,去美国上市是登陆资本市场的一条捷径,很多抱有各种复杂动机的中国公司选择赴美上市。但成熟市场对企业会有理性和完备的定价制度,怀有这样动机的企业,必然会存在破发可能性,这是长期以来把它当做一种捷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第二,由于部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其在会计质量或者信息透明度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受到瑞幸事件及部分中概股批量被做空的影响,这些问题引起了美国投资者和媒体的更多警觉,进而导致中概股股价波动加大,出现更多的抛售现象,中概股股价的低迷甚至破发并不奇怪。

第三,我们已经到了需要提高中概股集体声誉的时候,中概股如今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声誉危机,需要通过练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来还原中国优质企业的面貌,让优秀的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独领风骚。

美国的资本市场易进难出

时代财经:美国国务院负责经济增长、能源和环境事务的副部长基思•克拉奇近日致函美国各大学理事会,敦促他们尽快剥离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所持有的中概股,理由是美国对中概股等海外上市公司提高审计要求,可能会导致大量中概股在明年底之前退市。怎样解读他的这番讲话?

郑志刚:

美国国务院是外交机构,更多是服务于美国当下的选举政治,其并非美国证监会,所发出的监管函对投资者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当然,美国国务院相关部门发出这样的指令,会使原本紧张的中美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张、脆弱。

一个成熟市场的监管者有责任和义务来提醒投资者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但即使是美国监管当局发出的提醒,它也只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最终会不会成为一个法律行为尚不能下定论,而且美国也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企业都很优秀,其中不乏处于高速成长期的独角兽。把优秀的企业赶出美国,既不符合美国监管当局的利益,也不符合我们的利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始终认为这是美国针对目前存在财务造假、会计质量不高的美股上市公司所提出的一种监管政策,并不会完全封杀中国企业。

当然也不排除美国监管当局可能会受到选举政治,甚至外交部门政策倾向的影响和干扰,从而采取一些相对比较激进的措施。但美国资本市场以市场主导,即使出现一定偏差,也是短期性的、暂时的。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需要优质的投资标的来吸引投资者。

从长期看,美国资本市场仍欢迎中概股,对新经济企业登陆美国市场持积极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内地优秀的高科技企业、新经济企业,去美股上市仍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融资道路,也是重要的备选项。

时代财经:在瑞幸造假事件后,爱奇艺近期也遭到美国证监会的调查,财务造假等“诚信危机”对已经上市的中概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郑志刚:

由于美国的上市门槛低、时间短,很多赴美上市的企业,存在着资本运作的强烈动机。但需要注意到美国的资本市场易进难出。美国是个成熟资本市场,它有很多成熟的市场监督力量。除了监管当局以外,还有成熟的做空机制。对很多抱有这样投机动机的企业而言,瑞幸事件是很好的警醒。

其次,瑞幸咖啡事件警醒中概股,必须把财务质量、信息透明度提高,不是在美国上市就一了百了,后面还有很多的监管环节,市场的监督力量做空机构随时都盯着你。如果说企业的硬功不好,那么被发现财务造假或者说出现类似丑闻是迟早的事。

二次上市更多是商业利益的考量

时代财经:从2018年阿里巴巴回港开始,中概股回流速度逐渐加快,今年不仅有网易、京东等超级中概股回流,还有包括58同城、携程等企业传出美股私有化退市传闻,请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对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意味着什么?

郑志刚:

二次上市对企业而言,是高级化的或者说是一个好的融资策略,它可以分散不同市场的风险,扩大融资规模。再者,企业二次上市是资本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上市公司私有化也是常态,对任何企业而言,它有很多考量,包括融资、未来发展战略等。企业二次上市或私有化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不应该理解为必然。

我们之所以对阿里等中概股回流有特殊解读,恰恰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这样一个大背景。

阿里当下回港股的选择有一定合理性的。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对于商业利益理性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境内赚钱、国外分红等质疑的回应,而且是一种策略上的积极回应,表明阿里们愿意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分享发展红利。

蚂蚁集团A+H就更加明确了,这是对国内前一段时间舆论出现不满情绪的一种抚慰和平息,而不应该过度与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监管当局打压中概股联系在一起。可能有这个因素在,但微乎其微。

总而言之,无论是退市还是二次上市,企业更多注重商业利益的考量,政治意味并没有想象的浓厚。

时代财经: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此次赴美上市潮是否会成为中资企业赴美上市三十年来最后的高潮?中美之间的金融交流将走向疏离还是更加紧密?

郑志刚:

中国的经济在短期出现了困难,但是从长期看,我们有巨大的市场,有大量的新经济企业,独角兽企业比例也比较高。这么多企业,仅仅靠A股市场承载是不够的。未来随着国内独角兽数量井喷,很多的企业会有强烈的上市需求。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到A股、港股、美股上市的独角兽企业或者新经济企业会越来越多。如今断言中资企业赴美上市面临最后的狂欢为时尚早。虽然国内的上市制度做了许多调整与改革,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依然是很多中资企业重要的上市目标地。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美国选举政治带来的影响,国内一些选择赴美上市的企业会在策略上有所调整,短期内也会出现数量的波动。但是从长期看,市场需要开放,资本市场的融合趋势不会改变。

短期内的摩擦需要靠耐心、远见、勇气、智慧来克服。随着美国选举政治波澜平稳、中美经济贸易摩擦减缓以后,未来会有更大的中资企业赴美上市潮,这是值得期待的,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体量决定了未来有很多的企业会上市。

标签: 中企赴美上市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