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每日精选:【新华解读】解读2023年“国家账本”: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扩大内需做好民生保障

新华财经北京3月7日电(记者董道勇、张斯文、闫鹏)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同时,全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

如何理解2023年“国家账本”?多位代表和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是和经济发展情况紧密结合的安排。


【资料图】

2023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  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

预算报告显示,2023年赤字率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需运用好政策工具精准发力。财政支出、税收、政府债券等都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抓住了经济工作中总需求不足这个‘纲’,统筹兼顾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通过加大支出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助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张连起说。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从财政可持续角度看,实现财政政策加力提效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强度,但当前财政收支面临紧平衡态势。“在此背景下,将赤字率适度提升至3%,兼顾统筹财政收支平衡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和经济发展情况紧密结合的安排。”李旭红说。

近年来,专项债券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预算报告显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李旭红表示,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度提升至3.8万亿元,可以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并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  扩大内需是重要着力点

预算报告提出,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支持重点城市加强流通保供体系建设……

李旭红认为,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基于中国国情而设定的重要财政支出方向,有利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的恢复,提升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在扩大投资方面,预算报告指出,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支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注重政府投资绩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投资和消费要关联起来看,如果没有消费的扩大,投资的乘数效应相对有限。政府要想发挥公共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需要从投资的乘数效应来综合考虑。对于政府可以着力的公共投资和消费而言,需要紧扣服务于“人”这个关键。

“人往哪里流动,基础设施就往哪里布置,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随之跟进。”刘尚希说。

推动财力下沉县区基层  “真金白银”做好民生保障

预算报告显示,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0625亿元,同比增长3.6%。与此同时,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保障主体责任和资金分配权限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直达机制将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为县区财政运行平稳、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预算报告,2023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重点向县级财政倾斜。数据显示,过去5年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财政厅厅长石化清表示,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3.6%,是在去年增长17.1%的基础上继续增长,非常不容易。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石化清认为,预算报告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比如,提出支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调整机制等,就是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