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财经分析】银行理财“破净潮”现缓和迹象:固收类“先行回暖” 权益类及混合类何时跟上?

新华财经北京4月13日电(翟卓) 近来,多家上市银行超过5%的股息率,以及银行理财频频“破净”的市场动态,让部分投资者感慨“买理财还不如买银行股”。那么,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如何,是否仍处“渡劫”之中,还是投资者的上佳之选吗?

银行理财“破净”数量及占比双回落 权益类及混合类产品仍为“重灾区”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4月12日,共1622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在1下方,占存续产品总数的5.17%;虽绝对数量仍处高位,但与3月“高峰时期”的2245只相比已明显减少,尽管难言“拐点”已到,但银行理财似乎也迎来了短暂的喘息时机。

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本轮“破净潮”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叠加所致。具体来看,一是由于估值方法发生转变。2022年起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银行理财的估值方法由摊余成本法向市值法转换后,收益率曲线不再是一条经过加工的“光滑曲线”,而能更及时、直接的将底层资产价格的变化反映在产品净值上。

二是“外部世界过于多变”。海外主要央行加息、国际地缘冲突加剧、疫情复杂多变......一季度,股债两市出现明显震荡,其中债券市场在春节后经历了一波回调,而股市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单边下跌,理财产品的“破净”也是对金融市场波动的一种映射。

不过虽然银行理财作为一个大类被整体“吐槽”,但其内部分表现化仍较明显。据银行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透露,从产品投资性质看,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受到权益市场波动影响,破净产品占比明显高于固收类产品。

具体来看,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进行统计,截至12日,在“破净”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固收类、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分别为945只、652只以及22只,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固收类“似乎”最多,但结合各类型产品在总体中约91%、8%及不到1%的占比来看,在三类产品“内部”,其破净率分别达到3.56%、28.43%以及9.61%,后两者受影响明显更高。

招商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表示,由于股市大跌,第一季度混合类及权益类理财净值回撤明显,“破净”产品较多,含权益理财负反馈较明显。

进一步看,按发行机构类别划分,在当前存续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三大发行“主力军”理财子公司、城商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行占比分别为27.3%、33.7%、25.5%,其净值低于1的产品数量分别为1085款、289款及56款,占“破净”总数的66.9%、17.8%及3.5%。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或与各类机构的产品结构及业务规划有关。虽然城商行及农合机构发行的产品数量较多,但主要还是以固收类为主,尤其是后者固收类产品占比已超过98%,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体系更为丰富,收益表现较佳的产品也相对较多。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理财“破净”危机暂有缓解,但受累于权益市场的持续震荡下行,目前净值回到水平线上方的仍以固收类为主。混合类及权益类产品仍在“渡劫”之中。

以理财子公司为例,截至12日,其发行的混合类理财产品共存续1400款,其中584款产品净值仍处于1下方,占比41.71%。1400款产品中,净值最高者为2.6990,为光大理财的“阳光橙优选基金宝”;最低者为0.7940%,为兴银理财的“兴睿全明星1号混合类净值型理财产品”。

权益类产品方面,由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共存续20款,其中有15款仍处“破净”状态,占比达到75%。20款产品中,净值最高者为1.9112,为工银理财的“工银财富系列工银量化理财-恒盛配置理财产品”; 净值最低者为0.6934,为光大理财的“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

不过专家也提醒到,“破净”并不直接等同于产品存在亏损。“由于理财产品期限相对较长,在产品到期之前,净值变化只具备参考意义。未来倘若市场好转,部分产品仍有望到期之后实现正收益。”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如是说。

自购、降费、调结构 理财子坚定看好后市多重方案应对“破净潮”

净值短暂企稳的背后,除了受益外部环境的转暖,机构自身的“努力”也不可忽视,多数理财子公司均坚定看好后市积极应对“破净潮”。

一是“自购潮”回应“破净潮”。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同时也展现对自身投研能力的信任,近来已有5家理财子公司“豪掷”28.5亿元购买自家旗下产品。自3月23日光大理财打响“第一枪”后,南银理财、中邮理财、兴业理财、招银理财均纷纷加入“自购阵营”。

其中,兴银理财金额最高,达到10亿元;招银理财形式更为多元,除投入5亿元认购/申购旗下产品外,公司高级管理层、部门负责人也纷纷提高了对公司理财产品的自持金额。

另据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透露,“一些公司此前就已有自购动作,只是暂未对外披露,理财子公司自购的规模或远不止28.5亿元。”

二是新发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据新华财经不完全统计,年初以来由理财子公司新发行的权益类产品仅有2款,分别是光大理财在1月18日发行的“阳光红新能源主题”,以及招银理财在2月22日发行的“招卓专精特新权益类理财计划”。

截至12日,上述两只产品净值均低于初始净值,分别为0.8664及0.9546。而进入3月后,至今尚无任何来自理财子公司的权益类产品发行。此外,本就不高的混合类产品的发行占比也略有下行,整体看固收类产品占比逾发走高。

三是下调理财产品费率“抢客”。2022年以来,已有中银理财、华夏理财、招银理财等10余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下调旗下理财产品费率,其中部分产品费率甚至一度直降至零。

业内人士表示,下调固定管理费和销售服务费费率,一方面可以让利于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新老客户,提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

在多重方案共同发力的背后,是机构对未来的持续看好。虽然眼下的日子“略显艰难”,但多家理财子公司仍表示对市场长期表现有坚定信心。

如浦银理财表示,自年初以来的回调使得权益市场的长期投资性价比日益凸显。国家各部门机构纷纷压实责任一揽子“稳增长,促经济”的支持政策有望相继出台,经济增长更具确定性,相信长期的利好因素不会因为短期的波动而出现扭转,对于权益市场抱有充分的信心。

在实际行动方面,年初至今理财子公司调研上市公司频率也明显加快,截至3月下旬,1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调研上市公司的次数近400次,而去年上半年的次数为350余次。其中,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等调研积极性较高。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权益类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但自身投研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参与上市公司调研是了解上市公司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理财子公司仍会继续加大上市公司调研力度,加强自身投研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来自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接连不断”。如银保监会3月16日召开会议要求,要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保险机构发行组合类产品等。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尚处初始阶段,但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权益市场的布局或将更加主动”,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另外,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速度也有加快,释放出积极信号。据银保监会官网3月7日披露,上银理财获批开业,注册资本为30亿元。这也是继浦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后,今年内第三家获批开业的理财公司。至此,国内已有25家理财公司获批开业。

标签: 银行理财 上市公司 旗下产品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