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中经评论:后冬奥时代,以创新拥抱“冰雪奇缘”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奥运带动科技,科技造福社会。当“科技冬奥”的智慧结晶进入寻常百姓家,它势必在后冬奥时代成为促进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

北京冬奥会今日闭幕。赛事期间,氢能火炬、“陆冰转换”、智慧餐厅等一项项冬奥“黑科技”层出不穷,闪耀着创新的光芒。冬奥会不只是一场竞技赛事,它早已超出运动本身,打开了一扇令人兴奋和憧憬的未来之窗。

科技与奥运同频共振。2008年,北京夏奥“无与伦比”,留下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宝贵遗产,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果说当时我们注重展示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希望收获世界对中国的认可,那么经过14年的发展,北京冬奥的科技含金量直线上升,我们早已不满足仅仅展示新技术,而更关注冬奥会将带来什么,更希望借助冬奥之风推动产业发展、惠及百姓生活。

“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于是,自筹办伊始,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方方面面。每个冬奥场馆都有一份着眼于“后奥运时代”的发展规划。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建设时就在距赛道结束1/3处预留了大众体验入口,国家游泳中心将在游泳季和冰雪季之间不断切换……这些前瞻性设计,为赛后场馆的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冰舞雪动。早在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五大板块部署科研任务,从制度上为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当各方力量被充分整合运用,北京冬奥会便在很多科技创新领域成功实现了“零”的突破。据了解,本届冬奥会有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有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破圈”、创新迭代的生动体现。

奥运带动科技,科技造福社会,后冬奥时代,很多技术将从奥运赛场走向社会。比如,8K节目、8K频道及8K屏幕正在走向公众;氢燃料大巴在延庆、张家口提供赛时交通服务保障,赛后会继续用于城市运行……很多“冬奥同款”技术成果将实实在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冬奥证明了中国实力,冬奥也是中国的机遇。在冬奥会的引领下,神州大地,热“雪”沸腾,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借风提速,相关企业的创新潜能将被进一步激发出来。从“一季火”走向“四季热”,冰雪运动正在融入中国人的生活,这份“冰雪奇缘”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地也在大潮中抓紧“白雪换白银”,推动“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始于冬奥,但不止于冬奥。当“科技冬奥”的智慧结晶进入寻常百姓家,它势必在后冬奥时代成为促进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科技范儿"装扮冰雪盛会 创新成果全民共享

构筑冬奥会疫情防控“数字防线”

标签: 中国 创新 科技 冬奥会 冬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