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全球关注:加速出售资产、砍掉研发管线,生物医药寒冬下和铂医药或进军CRO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王丽颖

这家专注于肿瘤及免疫性疾病创新药研发的生物制药企业有点儿撑不住了!


【资料图】

11月15日,港股上市企业和铂医药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和铂医药(苏州)将作价1.46亿元卖给苏州药明海德生物科技(药明生物与海利生物合资成立的一家疫苗CDMO)。此消息一出,让市场再次感慨,生物医药行业寒冬越来越难过。

根据公告,此次和铂医药出售的资产位于苏州,面积达8500平方米,包括多个250升、500升、1000升等不同规模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无菌生物制剂生产线,目前生产厂房仍在建设中。公告指出,出售事项旨在将公司在建资产变现,且由于出售事项后运营成本降低,公司可将其财务及其他资源重新分配至药物开发,在扩大其他业务合作的同时将集团的平台价值最大化,亦旨在专注于其核心能力,投资具备增长前景、可获取更稳定收入的项目。

受以上消息影响,截至11月16日收盘,和铂医药报收1.71港元/股,跌幅2.29%,市值13.13亿。

“卖卖卖”意在转向CRO?

然而,这并不是和铂医药第一次出售资产。11月11日,和铂医药还宣布,将其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的全人源重链抗体平台HCAb出售给美国莫得纳(Moderna)公司,根据协议,莫得纳可以获得该平台开发的多个靶点序列的全球权益,用于基因疗法的开发,并全面负责后续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所有工作。

除了卖工厂,和铂医药还在收缩研发管线。就在10月份,和铂医药宣布,将处于临床三期的巴托利单抗(FcRn单抗)授权给石药集团(子公司恩必普),交易总额高达10亿元;同时,还宣布结束特那西普(HBM9036)在中国的三期临床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在今年4月份,和铂医药还向阿斯利康HBM7022授出全球商业化权益,获得2500万美元首付款及后续收益分成。

近两个月来,和铂医药的一系列“卖卖卖”或授权动作,加剧了生物医药行业的“寒意”。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售上述资产和研发管线的同时,和铂医药还在11月14日宣布,要成立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其表示将利用HarbourMice?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HBICE?,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发现到临床研究审批的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和铂医药要转向CRO进军的信号。尤其是要模仿百奥赛图的做法,通过做大CRO业务来反哺创新药研发管线。不过,也有人表示,这一做法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资源投入。

公开资料显示,和铂医药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及免疫性疾病领域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的全球化生物制药企业。目前自有的抗体技术平台HarbourMice?可生成双重、双轻链(H2L2)和仅重链(HCAb)形式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基于HCAb抗体平台开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HBICE?)双抗技术能够实现传统药物联合疗法无法达到的抗肿瘤疗效。此前,高瓴资本、贝莱德、黑石等明星资本均投资过。根据公司2021年年报,此前拥有10种专注于肿瘤与免疫性疾病的候选药物。

创新生物药企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因药物研发周期长,耗资巨大,上市后迟迟不能盈利,如果融资渠道不够丰富,很容易在研发过程中“断炊”。和铂医药多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也一直未有产品上市。截至2022年上半年,其收入2763万美元,同比增长1149.10%,归属母公司净亏损7305.10万美元,亏损同比扩大18.67%。

拉长线来看,2018至2020上半年,和铂医药收入分别为148.3万美元、541.9万美元及607万美元;同期经营亏损分别为3458.3万美元、6749.6万美元及4838.2万美元;上市后依然没有扭亏,且开支越爱越大,又叠加疫情影响,如今已经“无钱”可烧。截至2022年6月底,和铂医药现金及银行结余2.03亿美元,按照公司花钱的速度推算,这笔钱最多还能撑一年,所以必须谋求新的出路。

“断腕”活下去成常态

放眼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寒意甚浓。近来,基石药业苏州产业化基地宣布自2022年11月4日暂时停工停产;9月,科望医药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被药明生物吸纳;8月16日,云顶新耀宣布向吉利德科学的全资子公司Immunomedics转让开发和商业化拓达维(英文商品名Trodelvy,戈沙妥珠单抗)的独家权利。

随着二级市场上股价低迷以及破发等情况加剧,生物医药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因为前期同质化问题严重,没有核心技术而纯靠资本游戏支撑的企业,未来都将面临“卖身”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轮赔本卖资产的风潮里,药明生物确成了最大的赢家。

标签: 生物医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