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奋进新征程踔厉向未来】阳泉高新区: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五个新高地”

高新区科技大街。

华鑫电气有限公司用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正在运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相关资料图)

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为山西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刘胜摄

高新区扩容提质。

山西智创城7号采取“一城两园”的建设模式,以纳谷产业园承载的新材料产业和云谷科技创新园承载的数字经济产业为主攻方向。这是阳泉市“十四五”时期转型出雏型的重要产业发展方向,对于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不断开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早日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具有重大意义。 张哲远摄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图为百度云计算二期。

2022年,阳泉高新区以高为标、向新而行,上下一心、拼搏进取,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站在了新起点,迈上了新台阶。  园区营业收入迈上500亿元新台阶;制造业投资增长99.9%,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产值增速分别达78.3%、73.4%,转型蹄疾步稳;新增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6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创新活力迸发;新打造平台2500亩,出让标准地11宗1095亩,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支撑项目建设;建立集群注册登记、社区便民审批、核准事项承诺3个试点,市场主体净新增5300余户,同比增长116.1%……  一串串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硬核项目:全球首条1GW钠离子电芯项目规模化量产,全国首个全域“智车之城”商业化运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六氟磷酸锂、PVDF项目链条式集聚;是一项项称号荣誉:先后获得省级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园、大数据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阳泉高新区建区30周年再出发的奋进之年。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阳泉高新区将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两个转型”为方向,持续深化“五区共建”,高水平建设“五个新高地”,在全面对标一流和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征程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现代产业集群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

产业发展是“第一支撑”。高新区持续构建“主导+战新+未来”现代产业集群,持续深入实施“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实现产业质量、体量、能量“三跃升”,重塑产业形态,激发内生动力,蹚出转型新路。  以数实融合为导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核心,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持续拓展数智场景、培育数智产品、塑造数智品牌、聚合数智要素。2023年新增数字经济应用场景20个、核心企业15家以上,带动产值达到50亿元。2025年实现应用场景破百个、核心企业破百家、产业规模破百亿的“三个一百”目标,打造全市“数智新城”先导区、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以赋能育新为导向,锻造主导产业硬实力。一是壮大新能源电池产业。坚持“材料—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链条发展,打造新能源电池核心产业。二是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要围绕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坚持存量优化、增量培育、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泵阀产业,全力推动煤机装备制造提质升级,鼓励骨干企业向新能源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新技术、新产品方向转型,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壮大现代服务业。以打造区域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人才中心、消费中心为目标,建设特色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消费回暖升级,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以绿色高端为导向,培育战新产业强引擎。加速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抢抓“双碳”战略和能耗“双控”产业机遇,培育绿色低碳、链条完善、优势突出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做实环保集团,做强“三大园区”,同步编规划、定政策、建平台、引项目,打造“绿色引擎”。加速升级半导体材料产业。  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谋划融入智能汽车产业链,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色食品产业。

“五个新高地”完善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高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核心需求,统筹创新生态、开放合作、城市建设、要素供给和民生保障,以高水平建设“五个新高地”持续提升高新区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建设创新驱动新高地。聚焦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紧扣产业需求建机制、搭平台、强要素,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围绕产业需求,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创新主体,到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全区研发投入强度达1.8%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1亿元。围绕创新效率,提升双创平台能级。构建区域合作机制,以京津冀为重点,以北京为孵化地,以阳泉为承接地,以园区合作、技术合作、资本合作、人才合作为手段,打造产业和创新资源外溢接驳地。围绕关键要素,优化创新保障能力。建立多维度科技金融支撑体系,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变补为投”,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和重要产业转型;定好“服务包”,发行“创新券”,“杠杆撬动”,引导区内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创贷、科技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供给,加大对股改上市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改善融资结构。  建设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高能级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协同,主动研究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拓展多层次合作渠道,探索跨区域产业协作,探索采取飞地经济、要素合作等模式,瞄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施异地孵化、本地转化,合力共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补齐建强产业链。构建“三无三可”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推动市场主体突破2万家,增长20%以上。推动“放管服”改革迈向“深水区”,下大力打通供电、供热、供水等审批堵点、难点。以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目标,增强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做实入企帮扶,推动各类要素跟着项目和需求走,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生产经营。  建设产城人文新高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产—城—人”有机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宜居宜业之城。优化规划布局,高水平编制“一主两轴七园N中心”新片区规划。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一区一带三圈”,重点推动漾泉大道晋东商务区、青岛路—学院路科创带起步建设,平阳路奥特莱斯购物圈、广州路商务休闲圈、义白路综合商业圈梯次改造提升。美化人居环境,实施文明城市攻坚行动,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扎实做好“三整治一行动”工作,打造全市文明示范样板区。持续提升优良天气占比,加强水体、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打造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厚土永固的美丽城市。  建设要素供给新高地。保障载体供给。2023年供应标准地2000亩,打造平台2000亩,交付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万亩平台+百万厂房”的产业发展空间。保障市场供给。加速制定产业导入场景和市场开发规划,整合有效资源,为“以市场引项目”提供支撑。保障资金供给。构建资金运作“闭环”,统筹做好保运转、保建设、保招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用好金融手段,联合产业龙头企业和银行,创新模式,围绕提升便利和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真正发挥作用。保障生产要素供给,保障人才供给,保障政策供给,构建“普惠+重点”的政策体系。  建设民生幸福新高地。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做好特色商圈、楼宇经济、低效用地盘活“三篇文章”、园区经济与集体经济发展“两件大事”、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流转型、物业服务型、合作组织型、专业公司型“四类经济”,持续提升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面促进就业提质,构建“人力部门牵头、社务中心配合、属地园区清底、高新人力参与”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指导,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发展增速,全市领跑。全面强化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提升参保率和覆盖面;强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保障,实现先保后征、应保尽保;深化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保险基金应收尽收。全面推动教育均衡、提升健康水平、加强平安建设,打造全市智慧教育、健康产业、平安建设“三个样板”。

标签: 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 持续提升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