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速递!硅片价崩|行业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隆基、中环、通威谁将被降本增效的洪流卷走?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昊

导语:受产能、需求及技术三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光伏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与成长性交织的发展特征。2019年后,随着光伏平价上网逐步实现以及碳中和提上日程,光伏装机需求在各国逐渐展开,全面带动光伏产业进入新一轮高景气发展阶段。


(相关资料图)

不过,这一轮行业繁荣仍未逃出产业发展周期的宿命。2022年10月31日,TCL中环率先下调P型、N型硅价格,此后又多次降价,正式点燃硅片价格战。而根据PVInfoLink的数据,自11月16日起,硅料价格也进入下跌趋势。

随着产能扩张节奏、国内外需求和技术更新步伐的不断变化,经过新一轮的产业链博弈和价格战洗礼,光伏行业的巨大“蛋糕”又会在各家企业中如何重新分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回顾光伏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轮周期,或许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产业周期轮回市场优胜劣汰

光伏发电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作为一项清洁能源符合全球双碳共识,同时光伏平价上网已逐步实现,环保性和经济性已成为光伏产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其降本增效路径也日渐清晰。

东海证券研报显示,与其他清洁能源相比,光伏平均度电成本从2010年的0.417美元/MWh下降到2021年0.048美元/MWh,下降了90%以上,降本带来的经济性在各可再生能源中排名位居前列。

与化石能源相比,光伏2021年新增装机中,平价装机占比74%,达到67GW,新增平价装机量在各清洁能源中排名第一,在经济性清洁能源新增装机中占比42.8%。

光伏产业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发展到如今的平价阶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几起几落。

光伏行业发展历程主要分为2000年之前的理论化发展及商业雏形阶段,以及2000年之后的商业化大规模运用阶段。

2000年以来的20多年中,光伏行业经历了三轮周期,众多老玩家退场,新玩家入局,技术、产能、需求成为周期驱动的主要因素。

继1998年英利完成第一条中国多晶硅生产线后,中国光伏企业开始涌现。2004年起,以尚德、英利为代表的中游企业迅速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光伏产品需求萎缩,短短一年之内,硅料价格从每公斤400美元跌至每公斤40美元,签订了长协订单的企业纷纷亏损;到2012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降至每公斤24美元,业内亏损加剧,叠加国内产能投产,龙头尚德、赛维陆续破产倒闭,英利破产重组。

东海证券认为,缺乏战略指导的盲目扩张,同时缺乏技术核心导致的产业脆弱性成为此轮周期中,中国光伏企业遭遇挫折的核心。

面对美欧“双反”压力,自2012年至2019年,中国政府在政策端发力支持中国光伏企业,先后出台《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多项产业支持政策,全球光伏产业逐步进入以中国为主导的需求周期。

然而,政策支持下,行业盲目追求补贴而忽视消纳,导致国内弃光现象频发,同时产能过剩,各类项目鱼龙混杂、乱象丛生。依靠补贴驱动的光伏产业背后的危机,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

2019年之后,随着光伏平价上网逐步实现,以及国际社会中碳税计划等提上日程,光伏在新能源发电中优势凸显,装机份额远超其它领域,光伏产业进入高景气发展阶段。

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168GW,占主要能源装机量的56%,较2020年占比提升17%,排名第一。

不过,随着光伏产业的“蛋糕”不断变大,行业竞争格局被重塑,产业链进入新一轮的深度博弈。

硅片供需逆转行业内卷加剧

从供给端看,随着更多新玩家入局,行业扩产大潮正呈现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格局。

以产业链中较为典型的硅片环节为例。据PVinfolink数据,2021年末光伏行业产能为367GW,年底预计达536GW,同比增加46%;到2023年底,产能有望进一步达到731GW,同比再增36%。

已披露的公告显示,龙头隆基绿能和TCL中环2022年底产能分别将达到约150GW,处于明显领先位置。

除头部公司外,由于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难度中等的技术门槛,行业吸引了京运通、上机数控、高景、双良、美科、宇泽等大批新进入者。从拉晶产能格局上看,2022年行业CR5下降至69%,未来集中度或将进一步下降。产品品质、稳定性、生产管理将成为下一阶段核心竞争力。

而据“草根光伏”整理自上市公司财报、网上公开信息,隆基绿能、TCL中环、协鑫科技、双良节能、上机数控、高景太阳能、京运通、美科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阳光能源、高测股份、宇晶股份、和邦生物等15家企业到2022年末的规划、投产产能合计达到了677.6GW。

此外,隆基绿能、双良节能、上机数控、高景太阳能、京运通、宇泽半导体、美科股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和宇晶股份10家企业拟扩产能达到了370.5GW。

从需求端看,硅料价格已经反映出硅片需求的变化。

根据PVInfoLink数据,自11月16日起硅料价格呈现下跌趋势,均价由当日303元/kg下跌至12月15日的277元/kg,跌幅达8.6%。

由于硅片产能相对较多,硅片价格伴随硅片供应量增长和硅料价格下跌而持续下滑。根据PVInfoLink数据,自11月初以来,硅片价格承压下探,截止2022年末,182mm的硅片价格由11月初的7.52元/片下降到4.95元/片,两个月内降幅高达34%。

2023年,随着硅料步入降价周期以及市场供需逆转,毛利率较高的硅片环节将迎来充分的市场竞争,产业链的利益再分配和再平衡难以避免。

降本增效日趋白热化多样技术路线再添不确定性

技术进步是光伏产业发展根本的推动力,因此降本增效就成为各家企业竞争的核心焦点,硅片环节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后,行业对降本增效的追求变得更为迫切。

硅片环节的竞争优势可以从用料、口径、切片厚度和产品类型等四个方面体现。

在用料上,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只能用价格高的致密料、复投料进行拉晶,而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可以大量使用较为廉价的菜花料、珊瑚料以降低成本。

在口径和切片厚度上,拉制硅锭的口径越大、切片越薄,成本也越低,同时对技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在产品类型上,目前光伏硅片主要有P型和N型,后者电池效率比前者高约2个百分点,但制造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

因此,光伏企业在硅片环节的竞争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比拼,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多样的技术路线更增加了竞争前景的不确定性。

按不同底衬,光伏电池可分为P型电池与N型电池。N型电池由于可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以及更低的平均度电成本,因而较P型具有天然优势。

按不同结构,光伏电池又可分为PERC、TOPCon、HJT电池等类型。TOPCon最大优势是与PERC产线具备兼容性,产业升级成本低;而HJT凭借其结构简单、对称,双面率高,低温工艺属性适配薄片化,可与其他技术迭代,配套产线环节少,降本空间更大。

2022年被认为是N型光伏的商业化元年,但在光伏技术从P型向N型转变的过程中,晶科、晶澳等部分头部企业多数选择过渡更平滑的TOPCon技术。

而在电池赛道切换的阶段,腰部企业则表现更为激进。他们中的多数认为TOPCon只是过渡性的N型技术,HJT才是终极方案,即便当前HJT技术存在较多难点,也倾向于冒险尝试和更快的产能扩张。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曾表示,光伏电池产线投资额很大,企业押宝一种技术路线,如果成功了,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而一旦押错了宝,则可能因此丧失竞争力。

由此看来,光伏产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危与机总是相伴而行。那么,在这轮行业洗牌后,硅片企业谁能脱颖而出、谁又将惨淡出局?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