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世界今日讯!非遗传承为文旅融合添新彩

今年暑期,吴秀梅、邬洁、杨雪飞、冯鸷臻、李金云等大同民间工艺美术家在2022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上展示大同工艺魅力。 资料图片

“听一曲原汁原味的北路梆子和晋剧,观一场幽默风趣有生活气息的大同数来宝,看一次铿锵有力的云中大锣鼓,品一段民风淳朴的耍孩儿和踢鼓秧歌,吃一碗带着烟火味的刀削面,再自己动手做一个形象逼真的面塑、泥人……这些难忘的非遗体验,是我们美好的旅行记忆。”回忆起大同非遗,山西人文地理学者姜剑波、太原高级导游牛刚、全国金牌导游张晓旭内心充满感动,他们无数次在旅游体验之旅和网络直播中推荐大同非遗。


【资料图】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市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故事、传承非遗项目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发展路径,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扩大古都大同知名度和影响力。

非遗文化让游客“留下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旅游的目的从单纯地看景点转变为感受文化内涵,从匆匆忙忙到此一游转变为舒心放缓的休闲游。游客希望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多元化的非遗旅游项目成为大同文旅融合的吸睛点和“吸金点”。

以前在春节、庙会期间才能看到的剪纸、面塑、皮影、吹糖人等非遗表演,如今在一些景区已经成了常态化节目。盛向东砖雕、木雕手工制作已经成为大同非遗的闪亮名片,吴秀梅蒙眼剪纸让各地游客惊叹不已,邬洁继承康氏绢人技艺,制作的产品给人赏心悦目、形象逼真之感,王占斌八法拳在力与美中感受刚劲的大同功夫……来到大同,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感受非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闯关东,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南走北走,不如在家编筐种柳”……近日,在广灵县巧娘宫基地,非遗文化直播活动吸引大众眼球。主播们为网友推荐了巧娘宫手工编织品、广灵剪纸、大同铜火锅等非遗项目,让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通过直播走进大众视野。在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中,线上销售手工编织品、剪纸、地方农特产等2万余元。

大同京汣文化创意传播中心从人的角度拍出有温度、有质感、有韵味的30余部大同非遗专题片,引发人的情感共鸣,唤起人的文化记忆,从而让人感到一座城市的文化厚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创团队通过深入了解大同非遗文化,创新性呈现大同本土非遗元素,串联起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和受众对非遗文化的多元化思路,并利用各种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加强产品与人的情感互动,进而提供更多文化传播方式与推广的可能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一股创新活力。

非遗生活绽放文化活力。近年来,为让非遗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市多措并举助力非遗传播,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市文旅局非遗科科长李波说,“我们就是要不断增加旅游业态新供给,让看非遗、听非遗、乐非遗、品非遗、享非遗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使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得到互利双赢。”

值得关注的是,为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大同市文化馆针对在校学生的一个公益项目。开展非遗互动趣味课、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耍孩儿、罗罗腔、北路梆子、二人台、晋剧等五个戏曲非遗项目通过服装、道具、动作、唱腔的展示,戏剧基础知识的普及,工艺美术等非遗项目的实物展,精心制作的图文并茂的项目展板,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新鲜、新奇的民间传统艺术之门。

“开设线上课程,规划非遗项目展示基地,让学习非遗技艺不再受到地点、时间、传承人的限制,让更多爱好非遗技艺的人们随时随地学习非遗技艺。”市文化馆馆长彭向宇说。在加大非遗传播力度方面,市文化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抖音帐号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短视频、网络视听作品展映等活动,力求让更多非遗走进大众视野,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我市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已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一次举办同非遗相关的活动,就会有一大批新的非遗产品被制作或创作出来。

非遗为大同文旅发展增添“新动能”。省文旅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大同非遗深度融入旅游线路。业内人士认为,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品鉴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观赏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参与游等主题线路,植入更多文旅场景,形成非遗项目向旅游业态、场景创新转化,为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点燃新引擎、增添新动力。

本报记者 赵永宏

标签: 传统文化 北路梆子 我们就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