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庭院种起黑木耳方寸小“院景”变成增收大“钱景”


(资料图)

近日,在左权县辽阳镇柏管寺村黑木耳种植基地,一垄垄木耳菌棒布满田间,整齐排列,在青山绿水环抱中格外亮眼。菌棒上的木耳色泽黑、耳片大、肉质厚,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娴熟地穿梭在菌垄间,忙着采摘、搬运和晾晒……这是辽阳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木耳产业的一个生动场景,而利用庭院种植黑木耳也成为当地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增收园”。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写入“庭院经济”,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左权县辽阳镇紧扣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宜业宜居目标,秉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在试验出农村集体经济特色化路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庭院为载体的新经济模式,让庭院“方寸地”成为农民“增收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辽阳镇柏管寺村海拔高、温差大,清漳河水沿村而过,自然区位优势突出。在左权县委、县政府“一切为了产业、一切围绕产业、一切服务产业”的理念引领下,柏管寺村党支部立足资源禀赋,引进种植黑木耳技术,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2年,由该村党支部牵头,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集中流转村集体土地11亩,建成黑木耳产业示范基地。去年全年收获优质干木耳4800斤,销售收入约20万元,该村20多家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小木耳种出大产业,“生态水”变成“财富水”,为辽阳镇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这是辽阳镇“向水要产业”的一次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辽阳镇根据实际情况与产业特色,制定“庭院经济”建设方案,积极引导全镇村民发展庭院小农业、微农业。柏管寺村紧抓政策机遇,在黑木耳产业试产成功的激励下,积极探索“庭院经济”新模式。以庭院为阵地,因地制宜发展以木耳种植为主、其他种养业为辅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开展木耳种植,鼓励和引导村民充分利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空闲地种植木耳,让脱贫户的庭院不仅有“看头”更有“赚头”。  “种黑木耳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一根菌棒能收六到七茬,收益不错。技术人员告诉我们木耳喜潮湿,我们每隔一小时就浇一次,最近正值木耳生长季,孙子也放暑假在家,可乐意干这营生了!”辽阳镇苏亭村村民陈东光一边说着,一边教孙子如何为木耳浇灌保湿。  此外,辽阳镇还积极挖掘开拓黑木耳的销售模式,由单纯的“卖木耳”逐步拓展为“卖菌棒”“卖体验”。接下来将以“亲子互动体验”为切口开展菌棒售卖,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索黑木耳的生长秘密,体验与木耳的零距离接触,享受从采摘到烹饪的过程,从而拓宽黑木耳的销售渠道和产品的受众。截至目前,柏管寺村已有24户群众在自家院子里种植木耳9600棒,苏亭村已有35户家庭种植木耳24000棒,预计10月底前收入可达11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  今后,辽阳镇将持续关注跟进已种养户家中的“庭院经济”发展情况,弥补要素短板,组织技术人员及时跟进解决种养户的种养问题,为种养增收添保障。此外,为鼓励更多脱贫户参与“庭院经济”发展,辽阳镇将实地走访、考察更多脱贫户庭院情况,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党建引领和示范带动,组织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庭院,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天然气候、自然环境等优势,着力打造“一户一产、一院一景”,把发展“庭院经济”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让小庭院产生大效益,“院景”变“钱景”。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通讯员 路丽华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