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世界资讯:蓝色半球形玻璃泡:在虚空中盛开


(资料图片)

文物档案主角:蓝色半球形玻璃泡  体态:直径5-5.5厘米,厚0.2厘米  出生时间:北魏  出生地: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  藏宝地:大同市博物馆  被盗扰过的第16号墓留下了一些不解之谜。  白登山南麓,古老的如浑水东岸,一片高坡台地上,一个由75座墓葬组成的北魏墓群于2002年发掘而出。根据仅存的一方第70号墓葬墓志记录,这一片墓葬时代属于北魏平城时期。大部分墓葬呈南北走向;少部分为东西走向,第16号墓便在其中。  作为八座砖室墓中唯一保存完好者,这座墓有着其他墓葬很难相比的狭长墓道。而且,它还是唯一一座绘有壁画的墓葬,用墨线以及红黑彩描画出武士、门吏、狩猎、庖厨、伎乐、牛车出行、行龙等情景。  无疑,这是一座具有较高等级的墓葬。从随葬品来看,一块透雕着走龙的金牌饰,有可能嵌在鲜卑帽上;一支金箔捶揲、镶有金珠的头饰,用以束髻;一件双件套的银耳挖;指环;釉陶四系罐和三系罐,饰有凹弦纹和忍冬纹的直口罐;一件敞口长颈的淡蓝色玻璃壶以及六瓣花形辅首等等,折射出墓主人生前的精致生活。  不过,真正使这座墓超然众墓之上的是四件玻璃泡饰。半圆球形的泡饰呈现出半透明的湖蓝色,虽然器身多处有淡白色土沁,丝毫不能减弱色泽的鲜亮迷人。今天,人们将之比喻为古老平城的蓝天,称之为“北魏蓝”和“大同蓝”。  在泡饰内部表面,有着七瓣莲花的图像。这个器型与北魏时期金属泡钉在造型上极为相似,专家据此推测,这四件玻璃泡饰应属泡钉一类的器物。由于目前它们尚且是一个孤例,无法说明究竟作为实用器使用,还是仅仅作为明器摆放。顺着专家们的思路,第16号墓还发现铜制棺外装饰件半球形泡饰,由无沿泡饰和圆形铜板及铆片、铜钉同铸组合而成,可以设想,玻璃泡饰或许最后套装在铜制泡饰之外。无沿泡饰的直径为3.8厘米,圆形铜板的直径为4.25厘米,而四件玻璃泡饰的直径则是5厘米到5.5厘米。  没有墓志,随葬品尚不能说明墓主人的性别,因为还有代表征战的弓弭留在墓中。种种物象指向,这是一位鲜卑贵族无疑,享受着军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上也有实力。死后家族可以请人修建长长的墓道,绘制墓室壁画,可以用上层社会喜爱的奢侈品随葬,特别是使用玻璃泡饰。  北魏平城时代,玻璃最早作为外来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太武帝灭北凉,一条平城-高昌-哈密-龟兹-焉耆-车师-黑海沿岸、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就此形成。来自波斯、粟特等地的商团将萨珊王朝生产的玻璃器运到平城销售,由于玻璃本身具有其他矿物珍宝无法相比的晶莹剔透的特性,加之萨珊工匠全面继承罗马玻璃制作工艺并且发扬光大,特别是独创了玻璃器上再作磨琢的冷加工技术,使得器具从造型到装饰无不精美华丽,一时成为当地贵族们争相追捧之物。此外,曾经五次到访平城的波斯使团,亦将玻璃器作为重要的礼物而携带馈赠。大同地区目前发现的出土玻璃器以器皿为主,如碗、壶等日常实用器。由此也形成考古界共识,凡出土玻璃器的墓葬皆为北魏高级贵族墓。  随着“玻璃热”的持续,一些异国商人也把玻璃制作工匠和技术带到了平城,开启了北魏独立生产玻璃制品的时代。研究者多引用《魏书》里的一段记载:“大月氏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琉璃,考古报告中一般指透明度差者,而透明度高者才称为玻璃,至于色彩鲜艳的小件器物则称为料器。世祖,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其在位时间为公元423年到452年。以第70号墓下葬时间466年为一个参照,距离太武帝逝世已经有14年,距离灭掉北凉统一北方全境已经过了27年。  这样来看,即使史料记载最早引入玻璃制作技术的大月氏人,最初也只是停留在琉璃制作层面,即以模具化的建筑材料为主,“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华丽的色泽与良好的防水性结合,使得建筑琉璃在平城的宫殿上被大量使用,而且烧制技术日渐公开,窑口也渐渐增多,“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因此,二十余年里,促使北魏玻璃制作能够达到第16号墓中淡蓝色玻璃壶和玻璃泡饰水准的因素,除了离不开本地工匠实践中的发现与琢磨,也一定有着来自萨珊等多方面的技术指导。吹制技术的采用并推广,使得平城贵族喜爱的大器型薄壁玻璃容器有了“国货”,以第16号墓玻璃壶为例,“无论从造型还是器表弦纹表现方式上,完全与墓地同类型陶壶如出一辙。”  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为石英砂,今天早已不是秘密。古人在原料中添加自然纯碱、草木灰或铅丹作为助熔剂,以降低石英砂的熔制温度,并加以石灰石作为稳定剂。古代中国制造玻璃品的主要目的是作为玉器的替代品,特别是在缺乏玉矿资源的楚文化地区,诸如长沙和江陵,玻璃不仅用于首饰,也用在剑饰、礼璧、印章等方面。根据考古资料,中国现存最早的玻璃器物中,常见一种俗称“蜻蜓眼”的镶嵌玻璃珠,均出自于高等级贵族大墓,例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古墓曾经流行用“蜻蜓眼”或者玉璧镶嵌于棺椁之表的做法,北魏这座墓中的玻璃泡饰或许与此有一定的渊源。  接下这项工作的吹工有可能并不感到惊奇,在他看来,这些玻璃泡饰的制作过程与吹制一只大瓶大壶没有什么区别。也许他会把泡饰视为另一件玻璃器上的装饰物,因而,他将内心的美学价值观完美地表现出来,蓝色极为纯净,莲花就像浮生于湖水中。  吹工有理由相信这会是敬佛之物。佛教视琉璃为七宝之一,在玻璃、琉璃、药玉、陆离、瓘玉、料器之类难以明确区分的时代,这些都属于神火幻化出来的宝物。第16号墓的主人一定也是佛的信众,蓝色的莲花纹饰为之预示着来世。  代表天空、水、宇宙的蓝色象征着永恒,也意味着虚空和无穷。作为著名的冷色,它为墓穴带来了寂静与安详。从心理学角度,蓝色暗示着等待,暗示着止语。固然北魏吹工沿袭着从西方海洋世界产生的青金石色彩,但是黑暗之下,再美丽的蓝色也很容易便被吞没了。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唐晋

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馆址位于平城区,2014年12月31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00余件(套)。  大同市博物馆整合文物资源,盘活文物利用,积极探索“总分馆制”“策展人制”,目前下辖九座分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大同红色记忆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明堂遗址博物馆、北朝博物馆、魁星文化博物馆、平城记忆馆、梁思成纪念馆、魏碑书法家张霭堂故居纪念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大同的历史底蕴。

标签: 对外开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