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当前关注:“旅游小镇”蝶变绽芳华


(资料图片)

壶关县依托太行山大峡谷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了大河漂流水上乐园,深受游客青睐。

壶关县大峡谷镇青龙峡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发建设了百亩葡萄采摘园,促进农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在壶关县大峡谷镇,石板铺就的步行街人来人往。景区内绿树繁花、景致斑斓、游人如织;那些灵动的云彩,“相对出”的两岸青山,随高就低的精品民宿,不规则的山水公园、诗意小院……一幅幅“实景图”塑造出了“旅游小镇”的颜值担当。

一村一品富一方

大峡谷镇是一个“旅游小镇”。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对该镇作了报道,那绿绿的松林、漫山的连翘花、红红的格桑花、连片的葡萄园以及瀑布小溪,为游客带来了美的享受。游客的笑脸,不时展露……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该镇在壮大集体经济上,也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气候”。  ——主导产业突出。该镇瞄准旅游优势,做特做精旅游、创响旅游品牌,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了以民宿接待、夜游体验、漂流运动、避暑休闲为主的主导产业,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小镇”。  ——品牌效应明显。大河漂流已然打造成为“独一份”品牌,紫团党参成为游客喜爱的土特产,八泉峡景区更是知名的5A级景区,双龙谷景区正在成为旅客新宠。九月客舍、宋雅未央、在隅听山、河西·望山门民宿、红豆峡村山水丽舍等“太行山居”上了旅游导航地图,全镇民宿数量、品牌稳居长治市前列。  ——链条更加完备。参园村投资950万元,建成了山西参园民宿科技文化产业园、百草园和党参体验馆;石泉村在旅游停车场周边,建设了几十家“农家乐”;大河村完成“小吃一条街”升级改造,成为全市、全省、全国“旅游明星村”。  ——农旅更加融合。围绕乡村振兴,大峡谷镇坚持以村庄亮化、美丽庭院创建、传统村落保护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300余家“农家乐”,30余家特色民宿,床位达1.1万张,日可接待游客2万人次,使得全镇27个村更宜居、宜业、宜游,凸显小镇“立体之美”。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了集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让文化和旅游“浑然天成”。老百姓说:“幸福感‘蹭蹭蹭’地上去了。”

一规一导壮集体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用‘163’总体设计,规划全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大峡谷镇党委书记牛晨耕说。  “1”就是一个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镇村集体产业经济突破1000万元,要有2个村收入突破100万元,25个村超过50万元,让绿色产业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6”就是六个一批:  一是产业发展推动一批。让鹅屋区紧扣生态、地势、气候优势,发展一产现代农业经济,实现差异化发展、均衡化发展、互补型发展。  二是强弱抱团发展一批。以黄崖底双龙谷景区为中心,在柳泉村至沙岗沟村沿线,打造长达20余公里的“太行峰路看峡谷”旅游线路,配套打造自驾车营地。  三是资源资产盘活一批。依托八泉峡5A级景区、太行山大峡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的优势,培育打造“大河漂流”运动游、“桥上民宿”接待游、“青龙峡康养”休闲游、“黄崖底避暑”度假游、桥上综合服务游等精品旅游观光休闲线路和项目。同时升级大河小吃街,打造“夜游”观光点,繁荣全镇“夜游经济”。  四是特色产品带动一批。加大全镇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带动南岭竹岩黄小米、粉皮、粉条、连翘茶、紫团参等农副产品和崖柏、石雕、堆景等手工艺品热销。  五是庭院经济撬动一批。打造“太行人家”“太行山居”民宿产业集群,让“庭院经济”成为撬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把桥上村现有80余户农家客栈提档升级,打造“精品民宿”,使乡村旅游年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  六是品牌经济拉动一批。对全镇300家农家客栈、30余家民宿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评选50家一星级、120家二星级、50家三星级“农家乐”,按星级标准给予金额不等的扶持资金。  “3”就是三种模式:依托资源、产业优势,全镇各村形成了“集体主导型、村级联建型、资本融合型”三种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集体主导型。以村集体资源、资产为基础,鼓励农户利用老旧房屋、院落、农器具等资源,打造“太行人家”“太行山居”民宿品牌,以盘活资源,提升发展后劲。桥后沟村利用集体资源10余亩荒滩荒坡地,建设生态停车场,解决了景区的停车需求。  二是村级联建型。集中村集体产业资金办大事,桥上村牵头整合参园村、青龙峡村、丁家岩村、紫团村4个村的产业资金300万元,在荒坡地段修建村集体“产业宾馆”,年可增加集体收入4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员10人。  三是资本融合型。利用社会资本投资集体产业,整合流转旅游村的老院落,发展民宿。沙滩村通过招商引资,修建12间木屋,并把旧村委改造成民宿,按6%的比例进行产业分红,持续壮大集体产业后劲。  目前,全镇27个村集体产业经济均达20万元以上。其中,8个村超30万元,4个村超40万元,2个村超5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10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间接带动2000人增收,人均收入达10600元。

一里一面强融合

大峡谷镇发展集体经济既修“面子”,又扩“里子”,坚持文旅融合。  做足面子,提升村落“颜值”。在桥上村,红砖青瓦、红墙白窗的民居错落有致,一幅石径通幽、袅袅炊烟的画面扑面而来。  “‘石头城宾馆’是大峡谷镇民居特色之一。”牛晨耕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不断加强古建筑、古村落、古文化保护。”  2021年8月,大峡谷镇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之后,该镇又对7个重点乡村旅游村进行整村亮化,新建桥梁3座,改厕757座,建设垃圾处理站1个、污水处理站1个,努力提升传统村落“颜值”。  做强里子,将风景变“前景”。该镇十分注重乡村旅游差异化打造,坚持从实出发,有什么资源,打造什么旅游。现在,全镇有自然景观游、人文景观游、漂流运动游、民宿接待游、康养休闲游、避暑度假游等多种旅游项目。  “客人一波接一波,忙得团团转。”忙归忙,新到任的90后沙滩村大学生村干部李静活力满满,“忙起来好,这可是宣传推介沙滩村的大好机会。”  在大峡谷镇,忙碌的不只有李静。  “房间天天爆满,这一个月接待了2000多人。”正在自家民宿打扫客房的大河村村民李言军小夫妻乐得合不拢嘴,“连8月份的房间都预订满了。去年收入12万元,今年的旅游行情更胜去年,钱赚得会更多!”  文化变“现”,让风景变前景。2022年10月,大峡谷镇大河村以“地质+自然教育”建设模式,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地质文化村”。  大河村有着跨越数亿年的地质历史和大气磅礴的峡谷风光,不仅地质元素丰富,而且拥有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数亿年的地质演化,千万年的生态变迁,造就了青龙峡、一线天、丹壁园、波痕石、嶂谷崖、青龙瀑、峰丛等自然风光。  依靠旅游产业,大河村壮大了集体经济,正在建设“文化大河”。其他各村也都因村制宜,用自然珍宝、文化瑰宝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乡村兴旺了,美丽环境才能升级为2.0版,乡村才能真振兴。”大峡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彩丽信心十足地说。

本报记者杨素英 通讯员崔前军 刘豪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