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环球快资讯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定襄:专业镇建设纵深维度下的“脉动之心”


(资料图)

山西宝航重工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在吊装产品。本报记者畅雪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高质量发展实践是具体的、生动的,更是火热的、奋进的!  今年以来,一种变化在定襄县蒋村镇东力村悄然加速。6月12日,记者在该村采访时看到,村民孟涛正在赶制定襄县昕坤法兰锻造有限公司的订单,他对记者说:“这批订单大概有800件,今天都要加工完。”  东力村的小法兰加工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现有7户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的企业。村民通过在企业打工或在自家院内从事简单加工,实现了灵活就业,收入也很稳定。  孟涛听说村里正在建设机加工产业园区,有2间标准化厂房,数百台全新的数控车床……  随着定襄县入选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民富村强的东力村也准备将家庭生产单元搬进产业园区,谋划着让小法兰作坊融入定襄法兰专业镇建设大局。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延展、下沉,带动转型升级实践更深层次地见诸行动、见诸产业、见诸实干家。

从作坊到园区,破则立

东力村有“晋北小法兰加工第一村”之称。一座座看上去不起眼的院落,却“蹦”出了让人大开眼界的数字:全村500余户1700余人中,近60%的人都从事小法兰产品加工;全村有各类机床1277台,小法兰产品年产值可达3亿元;村民靠小法兰产品加工,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  村民的小院里,每天都有企业把小法兰毛坯加工订单送过来。孟涛指着手中一张订单告诉记者:一名成熟的工人每日可加工200件左右。以订单上标注的单件加工费2元计算,日收入可达400元。  村民赚钱不愁,东力村为何要谋求转型升级?孟涛母亲梁玉梅的话,让记者了解到了缘由。梁玉梅1998年开始从事小法兰产品加工,如今56岁的她,担心的事似乎比儿子多:“村里有很多人从事小法兰产品加工,在自家院里搞加工,大钱挣不到,小钱却不断。如果大家都搬进园区,地方大了,加工水平高了,谁敢保证不会陷入同质化竞争?  “未来,园区将集生产、包装、销售、中转、存储、展示于一体。我镇将构建‘龙头公司+村集体+机加工户’三位一体新格局,改变现有农户庭院生产的‘小、乱、散’局面,聘用专业人才分析市场供需量化指标,组织订单,打造抱团发展合力,解决村民后顾之忧。”蒋村镇党委书记曲亚栋对记者说。  “庭院经济”并不是新鲜概念。但经过多年发展,“庭院经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更加丰富。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有教授在公开场合表示,当下“庭院经济”更多地趋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此,太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冯旭芳说:“‘庭院经济’中的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要有标准、有规范、现代化,更要主动融入当地特色产业链,为主导产业提质升级服务。”  东力村的庭院生产,受制于标准、场地、行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转型升级关乎加工户的未来。‘庭院经济’只有走上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道路,打破‘作坊’模式,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和成熟,才能获得更多收益。我们制定了很多积极政策,将来会更加注重发挥村集体和县域平台优势,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在庭院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更大的利益联结。”定襄县委副书记张一枝说。

从“鸡肋”到增长极,变则通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积极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定襄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产业根系,制造业振兴恰逢其时。  不走老路,新路又在何方?东力村的转型升级,是定襄县走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打造法兰专业镇的具体体现。  定襄一直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就业富民效应明显的特色专业镇,而这背后需要强大的产业链支撑。  在法兰产业链中,小法兰加工不可或缺,却不受大企业青睐。然而,小企业却鲜有机会选择加工利润高、价值好、有效益的产品。随着专业镇建设引向深入,加工环节的不平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将可能出现“断链”风险。  事实上,东力村小法兰加工业看似“鸡肋”,却扼住了很多大厂的“咽喉”。在村民智瑞军家里,记者看到了正在争取上市的山西宝龙达锻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订单。  “企业规模再大,也不能把所有型号的产品都加工出来。做小产品,大企业在设备、加工精度、成本控制等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势必要有小型加工厂作补充。龙头企业是引领,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链主’,但小型加工企业一定是‘毛细血管’,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山西昊坤法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建喜说。  为更好地协调产业链这套精密“系统”,定襄县委、县政府作为“大脑”发出了指令,明确了“3+N”的产业升级思路: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庭院“三位一体”带动庭院生产加工提质增效,依托组织、机制、平台、电商等N项措施手段为小加工产业赋能,以“户”这一产业最小组成单元的升级,助推县域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构建定襄法兰专业镇建设新的增长极。  与此同时,蒋村镇也确立了在园区内开展来料加工、兴建法兰超市、实施场地租赁、进行铁屑统销等四种模式,配合全县发展战略,共同推动产业迈向良性有序发展。  如果说发展受限倒逼了东力村转型升级,那么专业镇建设带来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则让定襄县有关部门选择主动求变。  思路一变天地宽。  定襄县抓住产业链核心关键,放眼制造业振兴和专业镇建设两大目标,稳链延链强链补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撬动了市场主体倍增,打通了专业镇高标准建设的新路。

破题发展,路虽远,行必至

作为“小切口”服务专业镇建设的典型,东力村的经验被其他乡镇争相学习借鉴。  5月中旬,记者赴宏道镇东街村采访时,在村民家看到了一些微型木构件。“这是晟龙木雕公司让我们代加工的模型。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模型拼好,等公司的人上门收购。”村民续翠花告诉记者。  作为定襄雕刻市级专业镇建设的“主战场”,宏道镇木雕产业具有历史传承优势,当地不乏能工巧匠。今年3月,宏道镇与龙头企业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开展村企共建,通过委托农户加工小型木雕模型,并对成品统一收回销售,带动庭院变身工坊车间。首批参与生产的村民,每人月均增收超过3000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定襄县其他乡镇也围绕产业链核心,因地制宜做强本地特色产业或做大互补产业,力争形成若干支点,拓宽专业镇建设维度,同向发力,把定襄县以百亿级锻造产业集群为基础、主动融入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划蓝图变成实现。  生产扩大,加工提质,搭建平台,融入产业链。小“作坊”的转型升级,助推定襄制造业振兴,拉动实体经济强势上扬。  “振兴产业,建设高水平专业镇,遇到的问题肯定不少,解决的‘法宝’就是始终走好‘转型升级发展’这条康庄大道,锻长板、补短板,做强市场主体,增厚实体经济家底。”定襄县委书记赵亚静说。  路虽远,行必至。  定襄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不仅让专业镇建设纵深和维度更加立体,带动产业实现了二次飞跃,夯实了经济发展根基,更形成了产业反哺之势,为专业镇建设添活力、增动力。  观念与行动同频共振,创新与发展双向奔赴。定襄县一颗“脉动的心”中,始终有着矢志不渝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聚力实体经济根深叶茂、走出中国式现代化“定襄实践”的坚定。

本报记者畅雪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