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雁门关下,千年长城的当代“芳华”

代县雁门关

东方甄选团队在雁门关景区直播。 武 斌摄

长城,犹如一条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土地上的巨龙,跨越千年,守护着一方水土。作为长城资源大县,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境内长城总长度达48013米,涵盖战国赵长城、汉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以及明长城等。


(相关资料图)

如何让长城资源“活”起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代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结合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多元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助产、以产惠农的乡村振兴新路,续写着千年长城的当代“芳华”。

探古

长城有了“护卫队”

一双略显老旧的布鞋和一根1米左右的木棍,依靠这两样“老宝贝”,原雪瑞矫健地爬上了白草口村东部山巅的白草口长城。这里路远坡陡、人迹罕至,裸露的夯土墙体被岁月侵蚀却依旧伫立,偶尔可见的散落砖块似在讲述昔日的辉煌。

作为山西境内北齐长城的建筑实例,白草口长城于1986年被认定为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因其戍城为单边墙,呈阶梯式堆砌,远看状若锯齿,引来不少文物及考古专家关注。

“这里曾是战争年代的战略要地,和平时期的商业重镇。”谈及从小与之为伴的长城,原雪瑞言语间满是自豪。

54岁的原雪瑞来自段家堡村,那里本是代县长城39堡12座联城中的一座。出于对乡土的热爱,上世纪90年代初,他自发承担起巡护长城的工作,并在巡护中走家串户收集长城故事。

2018年,原雪瑞被代县文保部门正式聘用,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防火、防汛、防盗、清理垃圾与杂草……无论夏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每隔两三天,他就要上山巡查一次。

在代县,像原雪瑞一样的文保员有81名,其中9人专职负责长城巡护。

长城保护并非易事。作为历史上的政治要地、军事强藩、商埠重镇,代县境内留存的长城历经多个朝代,跨越2000多年,总长度达48013米。

在这场文物与时间的赛跑中,有老一辈冲锋在前,也有新一辈赓续接力。

2020年,从东北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冯宇在代县安了家,“政府提供了免费住房、优先提拔等引才政策。”除了政策,吸引冯宇留下的还有代县厚重的历史文化。

据冯宇介绍,代县境内现存的遗址、遗存多达444处。白草口1段长城6号敌台(凤回头)的抢险保护修缮,是他来到代县的第一项工作。

“抢险修缮于2020年开始制定方案,2021年8月开工,预计2023年8月完工。”冯宇说,长城保护修缮需遵循“最小干预、排除险情”的原则,前期方案制定用时较长,因此日常保护更为重要,“我们在抖音等平台开设了科普账号,希望以此提高大家对长城的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不仅需要职能部门监管,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代县文旅局局长李继华表示,随着代县近年来对长城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长城保护条例》已在越来越多的代县人心里“扎根”,“村民们自发地守护长城,一股保护合力正在凝聚。”

访今

雁门关外小康人家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种桑榆不种麻。”这句在代县广为流传的民谣,描述的正是雁北地区曾经的荒凉与艰辛。在代县县城以北的雁门山中,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屹立于此,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长城“外三关”。

时光荏苒,长城见证了历史沧桑,也为当地群众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馈赠。近年来,代县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在“活化”传承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曾经的“野人家”正变成脱贫致富的小康人家。

“老伴儿在景区做保洁,我在老房子里开了农家乐,一年能挣8万多元。”64岁的王计文是长城脚下雁门关村村民,这里曾因偏僻、贫穷、生活不便等原因而人烟稀少,“年轻时我也常去外面打工。”

自2009年起,代县借助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投入5亿多元开发6大类100多项工程,在雁门关形成了以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

“雁门关吸引人的不仅是旅游资源,还有无数的英雄故事和史诗传奇。”据景区工作人员张俊亮介绍,雁门关于201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占地30平方公里,年可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借着景区发展的“东风”,雁门关脚下的阜戈寨和雁门关村在过去的遗址上,复建了阜戈寨民俗文化村,开设了仿古客栈、商号、手工作坊,建起了晋蒙会馆。

如今,当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像王计文一样吃上“旅游饭”。“大家以前多以畜牧为生,现在成了保安、保洁、导游……遇上旅游旺季,酒店要提前预定,不少农家乐要雇人帮忙。”雁门关景区导游代贝说。

在文化加持之下,雁门关不断“出圈”。5月23日,东方甄选团队走进雁门关景区开启直播,半天时间点赞量即突破1100万。而在不久前的“五一”小长假,雁门关景区接待游客4.76万人次,日均接待近万人次。

行走在夏日的雁门关中,群山环抱,满目苍翠。古长城的青砖上满是斑驳印记,明月楼前的杨家将塑像栩栩如生,道路两旁是小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古城楼下合影的人络绎不绝……昔日“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边塞风情正逐渐重现。

“没有文化作为载体,景区很难留住人。”代县县长温安娜表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还将进一步系统性挖掘长城历史文化之“魂”,进行多元化文旅开发,变“流量”为“留量”。

察来

一业兴而百业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2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代县依托长城文化资源,衍变出百余种民间技艺,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近年来长城文化游的火热,代县工匠们也纷纷抢抓机遇、改变思路,为产业赋能。一幅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发展图景正在代县铺展开来。

走进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长城剪纸、长城刺绣、长城木雕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这里云集了代县9大类10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3岁的高凤兰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县传统刺绣”传承人,2008年退休后,她重拾刺绣技艺,以一根绣花针串起了代县4000多名脱贫“娘子军”。

要问高凤兰绣什么最拿手?那便是雁门关。“因为雁门关最能代表咱代县。”高凤兰说,每天约有50名绣娘在雁门关景区内的雁绣非遗工坊展示技艺,以雁门关为主题的双面绣每年可销售上百幅,“游客来了喜欢买几幅回去送亲友。”

“以前来学刺绣的是爱好者、下岗青年、无业妇女和贫困户,现在还多了大学生。”有了年轻人的加入,高凤兰的工作室不仅开了公众号还拍了短视频,让老手艺有了新发展。

为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代县建立16家县级非遗工坊,让农民变工匠、厅堂变车间,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

忻州市委常委、代县县委书记崔峥岭表示,以旅游驱动、产业带动,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也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又一助力。

被长城故事吸引而来的,除了游客还有企业。

2022年6月,代县与国兴丝路(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拟投资27亿元,以雁门关为依托,以代县千年黄酒文化为核心,打造集黄酒文化体验、北方黄酒博物馆以及综合会议服务于一体的“丝路黄酒文化体验区”。

“品牌的发展离不开浓厚的历史文化。”国兴丝路董事长助理张宏斌介绍称,公司最初选定在代县发展黄酒产业,正是看中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工业+文旅’,既满足了人们对公共文化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城市更新和文脉传承的一种新途径。”

以文促旅、以旅助产、以产惠农。如今,在文旅产业驱动、多元产业带动之下,代县正摆脱“一铁独大”的旧标签。

“代县将以绣花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地方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启乡村振兴新图景。”崔峥岭说。 (据新华网)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