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天天热点评!“高跷走兽”舞欢节

“高跷走兽”是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如今老少同台展才艺,将非遗融入生活,展现出稷山县非遗传承的魅力。

小演员在进行表演前的踩高跷热身。

绑高跷是技术活,它直接关系到演出的安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春版”小走兽欣喜上场,一展风采。

“高跷走兽”在花鼓、锣鼓等配乐艺人的默契配合下,高潮迭起。

每年春节,都要更换一批新高跷,确保演出圆满顺利。

脸部水彩造型根据神话传说的人物特征来画脸谱。

演出前对兽头、兽身、高跷、服装、头饰、乐器等道具进行修整。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成林(左一)同老艺人探讨打磨道具,为演出做好准备。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演员组成,两人脚踩高跷,腰间装饰巨大野兽,表演者披甲跨骑、气势威武雄壮。

春节期间是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高跷走兽”表演艺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经常活跃在村头广场,或者走南闯北外出表演,给群众送去欢乐和祝福。在他们的创新传承下,古老的“高跷走兽”艺术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高跷走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祭祀活动中。它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将人与兽巧妙组合,在构思奇特、气势宏伟、铿锵有力的表演中,演绎出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稷山县阳城高跷走兽保护中心在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成林的带领下,对“高跷走兽”的兽头、兽身开始全面原生态制作,力求制作的道具完美无缺,再与技艺性强的演员巧妙结合,就会呈现出一个高水准的舞蹈作品。  为了进一步传承“高跷走兽”非遗文化,王成林同民间艺人一道,经过挖掘整理“高跷走兽”的表演技巧,设计了“青春版”小走兽,并选拔了村中12名少年进行培养,为“高跷走兽”注入了新的活力。

——编者本版策划:李联军 本版责编:黄靖本版摄影:栗卢建

标签: 高跷走兽 美丽的神话 铿锵有力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