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天天微速讯:“我就图一辈子做个好人”


【资料图】

27岁时,她放弃已从事10年的教师工作,在自家窑洞里办起全国第一家“家庭幸福院”。38年间,她先后赡养81位老人,并为其中的29位老人养老送终。她说,这里就是老人们的家,无论如何,这个家不能散。  9月4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访了长治市潞城区成家川办事处东邑村这位65岁的农村妇女赵海英。办起全国首家“家庭幸福院”1961年,年幼的海英从南京被送到山西后,便再也没有见过亲生父母。也许是自幼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海英一直心存感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政部号召各地用“承包”的办法解决孤寡病残老人的生活问题。1984年,长治市潞城区东邑村的大喇叭里广播了好几天“希望广大村民踊跃报名,照顾一人,大队给450斤粮,每天2毛5分钱,每月为承包者发40块钱”。  几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主动接受这个任务,赵海英坐不住了:“当时我丈夫是村主任,看着他每天因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愁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我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经过前思后想,觉得‘幸福院’更需要我。”  母亲的不同意、学校同事的劝阻、村民的议论都没有动摇海英的想法,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院子里的四孔窑洞自己家住两间,另外两间给老人们住。  当年9月,4名老人入住海英家。全国首家“家庭幸福院”就此诞生。  后来,时任民政部部长崔乃夫等领导同志及全国百余个参观团到该院参观指导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守护超越血缘的爱家里一下添了4口人,海英的劳动强度骤然上升。  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挑水砍柴、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端屎端尿、洗脸梳头、整理房间,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上床睡觉……一边是三个年幼的孩子,一边是生活不便的老人,从早到晚,海英忙得像个停不下的陀螺。  外人看来,海英从老师升为敬老院院长,依旧拿着公家的工资,而事实上,个中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  入院的老人大多年老体弱,经常生病,有的还行动不便甚至性格怪僻,护理难度常人难以想象。老人生病了,得悉心照料、请医买药;老人瘫痪在床,得细心侍候、整日陪护;老人去世后,得为其整容入殓、日夜守灵,直到老人入土为安……无论大事小情,海英件件亲力亲为。  目睹了海英为逝去的老人办后事时的大胆心细,敬老院的老人问她:“你一个女人家,做这些不害怕吗?”海英回答道:“这也是做给你们看的,让你们知道在这儿住着你们就不孤独,还有我这个‘女儿’。”  海英的好,老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人们都说:“海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女儿,我们知足了!”人间大爱还在续写1996年,敬老院迎来了一次改革:开始实行由海英自办,市里、办事处给予支持的民办公助模式。改革也让赵海英有了扩大敬老院的想法。  几经周折,海英在窑上村租了一座小院,拿出家中全部积蓄,还向三个女儿借了一笔钱,下定决心大干一番。  面对多年无人居住的小院,赵海英带领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铲除半人高的荒草,整修破败的房屋,先后花费三十多万元,使院子旧貌换新颜。  当年,“潞城区康谐敬老院”挂牌。  走进康谐敬老院,一座独院、两层小楼,赵海英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中间还辟出了一小片菜地。活动室、棋牌室一应俱全,不仅在敬老院的老人有丰富的业余活动,村里街坊四邻的老人有时也会过来串串门、唠唠家常,让敬老院更加热闹、温馨。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小院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名片”、一个名副其实的幸福家园。  潞城区成家川有个“好闺女”的故事不胫而走,党和政府的领导来了,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家来了,青年志愿者来了,他们带着对这个“好闺女”的敬佩,带着自己的爱心,共同帮助这个幸福家园继续向前走。  “多年来,市里和区里的领导都经常来看望我和老人们,又送东西又送钱,我挺感激的。”千万颗爱心拧成一股绳,共同守护着这个幸福家园。“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还有什么理由退缩?继续干吧!”海英坚定地说。  做了半辈子“好闺女”,但在自己家里,赵海英却没有尽到义务。“这些年,如果不是家人的支持,我怎能尽心尽力照顾敬老院的老人?”歉疚之余,海英也对家人心怀感激。  三十多年来赡养老人,赵海英先后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表彰。荣获中华孝亲敬老奖章、山西省十大学雷锋标兵、山西省模范五保工作者、长治市优秀党员、五好家庭,长治市十大女杰和潞城区优秀党员、首届道德模范等许多荣誉,是长治市九届、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根据赵海英的事迹改编的现代戏曲《情暖残阳》参加山西省调演获得金奖,选送国家调演获得银奖。2013年,以赵海英为原型创编的舞蹈《海英和她的妈妈们》进行全国巡演,获全国群星奖。2013年,赵海英被潞城区委、区政府表彰为特级劳模。2017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但赵海英觉得,最让她自豪的还是“好闺女”这个称号。  现在还有人问她图啥呢,赵海英说:“我从助残助老、办敬老院的忙碌中找到了幸福,找到了人生在世的意义和价值,我就图一辈子做个好人。”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秦风明

标签: 幸福家园 劳动能力 亲生父母

精彩推送